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构成,追踪病原谱变迁趋势,构建病原菌分子分型数据库,并结合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和病原学资料为暴发疫情的早期预警预测提供基础数据。探索一种更灵敏的疾病监测模式,同时协助早期识别特定感染性腹泻的暴发疫情,分析流行因素,引导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主动监测。对菌株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的治疗和预防用药。
[方法]
(1)收集深圳市四家医院2007年8月~2009年10月的腹泻病人标本共7336份,并对其进行了6种病原菌(副溶血弧菌、引起腹泻的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的分离,还对1663份病毒性腹泻标本进行4种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检测;
(2)采用美国DADE Micro Scan Walkwy-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定系统和纸片K-B法进行药敏鉴定试验;
(3)采用诊断血清对副溶血弧菌、引起腹泻的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EIEC、ETEC、EHEC)及霍乱弧菌进行血清分型;
(4)采用荧光PCR对分离出的副溶血弧菌进行基因检测。
[结果]
(1)7336份细菌性腹泻标本中检出致病菌938株,阳性检出率为12.79%,包括643株副溶血弧菌、89株引起腹泻的沙门菌、46株志贺菌、7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29株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54株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和2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未检出霍乱弧菌和空肠弯曲菌;1663份病毒性腹泻标本中,检出诺如病毒341份,阳性率为20.06%;轮状病毒252份,阳性率为13.47%;肠道腺病毒15份,阳性率为0.90%;星状病毒31份,阳性率为1.86%。
(2)引起腹泻的沙门菌对15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美洛西林、四环素的耐药率均大于40%,对目前常用的3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敏感率相对较高,分别为76.2%和71.4%;志贺菌对16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显示: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为84.0%,其次是替卡西林,为76.0%,对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最高,达到100%。
(3)血清分型中,89株引起腹泻的沙门菌中以肠炎沙门菌最多,为29株,其次为鼠伤寒沙门菌27株;46株志贺菌中以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为主,分别为33株和8株,其中福氏志贺菌以2a型为主,与我国志贺菌流行血清型一致;643株副溶血弧菌包括35种血清型,以03:K6为主,共420株,占总数的65.20%(420/643),其次为04:K8、01:KUT和03:K29。
(4)对分离出的432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432株菌均含有种特异性基因toxR,其中409株tdh+trh-,13株tdh+trh+,10株tdh-trh-。
[结论]
(1)诺如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毒,其阳性率高达20.06%,其次是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
(2)细菌性腹泻中,病原菌的阳性检出率为12.79%,主要为副溶血弧菌,其次为致泻性大肠杆菌和引起腹泻的沙门菌。
(3)副溶血弧菌血清型,以03:K6为主,占65.20%(133/204),其次为04:K8、01:KUT和03:K29。引起腹泻的沙门菌中以肠炎沙门菌为主,其次是鼠伤寒沙门菌。志贺菌中以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为主。
(4)引起腹泻的沙门菌对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传统抗生素耐药率很高(31%~59.5%),而对目前常用的3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敏感率相对较高(66.7~88.1%)。志贺菌对替卡西林、四环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嗯唑等传统抗生素耐药率较高(72.0%~84.0%),对治疗腹泻常用药环丙沙星也有一定耐药率(24.0%)。
(5)2007年到2009年的7~10月,病原菌的检出率出现明显高峰,该高峰与副溶血弧菌检出率高峰一致,其它病原菌各月检出率分布基本平稳。秋冬季以病毒性腹泻为主,11~12月为轮状病毒的高发季节;12~次年2月星状病毒检出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