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森林破碎化空间分异归因及其调控模式研究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8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破碎化是指原来大型完整的森林斑块被逐渐割裂而逐步变成诸多面积更小、彼此逐渐隔离的小连续体的过程,已是当下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森林破碎化会致使树木死亡率增高、破坏了物种生存繁衍所需的生物地理环境,削弱了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干扰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甚至威胁了人类安全和社会经济进步。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全球高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来源。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气候变化加之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导致了森林区域的土地利用发生着急剧变化。人类过度开发、耕地复垦和城市扩张等使得在空间尺度上极大地改变了现存森林的空间分布模式、组成结构以及破碎化模式。为此,如何精准监测森林破碎化的时空动态,依据影响因素开发整体性兼顾因地制宜的森林资源调控模式,已成为协调森林景观安全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关注点。本文应用形态学空间模式分析方法(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江西省新余市进行森林破碎化特征刻画和归因分析。具体地,选择1999、2006、2013和2020年4期植被生长旺季的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构建高精度的土地覆盖数据集。在1个像元边缘宽度窗口下利用形态学分析将森林像元分为核心、连接桥、分枝、穿孔、边缘、岛屿和环7种破碎化成分,从而建立研究区森林破碎化时空模式图。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活动干扰两方面系统性挖掘破碎化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新余市差异化发展特征,制定因地制宜的森林资源调控策略,以期化解森林加速破碎化的问题,达成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协调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优化特征空间的SVM分类方法,构建了高精度的新余市5种(森林、农田、建筑用地、水体和未利用地)典型土地覆盖类型数据集。经独立验证,4期土地覆盖产品的总体分类精度均>92%,Kappa系数在0.89~0.91。土地覆盖变化分析表明:研究区东部森林大范围萎缩,由1999年的1622.05 km~2减至2020年的1372.05 km~2,转化为农田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部未利用地和建筑用地迅速扩张,未利用地增加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分布,由1999年的87.88 km~2增至2020年的122.70 km~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增加呈连片聚集态势并向四周不断辐射,由1999年的210.27 km~2增至2020年的376.52 km~2。西北地带主要是农田扩增,由1999年的1104.17 km~2波动到2020年的1194.16 km~2。(2)MSPA分析结果表明:核心景观占森林主体位置(占比为73.79%),其后依次是边缘景观(14.77%),穿孔(3.42%)、分枝(3.27%)、环(1.73%)、岛屿(1.67%)和连接桥(1.46%)。研究区内集中连片大核心森林斑块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西北部,中小核心斑块则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区。在大型核心斑块中,穿孔多,而在中小核心斑块之间,连接桥、环多;岛屿主要分布在中部东部森林面积很小的地带。测算1999-2020年新余市森林破碎化演变发现,森林破碎化现象逐渐恶化,森林完整性和连接性均降低,核心面积收缩,占比从1999年的73.8%降至2020年的69.80%,连接桥、环减少,降幅均大于0.4%,而边缘效应增强,孤岛增加。(3)利用趋势面分析法,通过敏感性分析以3 km×3 km网格定量统计森林破碎化烈度,探究其空间分异特征。森林破碎化烈度南北方向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向,最高点位于中部;东西方向则持续下降,东高西低。两者均向非均衡发展过渡,表现为显著的中东部低,南北和西部高的森林破碎化空间分异特征。(4)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以2020年为基准分析森林破碎化空间分异归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加速了新余市森林的破碎化情况,年均降雨量(q值=0.40)、距河流距离(0.41)、距道路距离(0.63)、距消费中心距离(0.40)、土地利用多样性(0.62)和农田面积比(0.59)、建筑用地面积比(0.42)等这些因子的差异与森林破碎化空间分布格局有高度关联性。在指示作用方面,距消费中心距离、土地利用多样性因子与森林破碎化烈度呈现出线性关系,而其他因子则是在特定区间内呈现高烈度值。在单因子与双因子对森林破碎化空间分异的比较中,单一因子的作用弱于两因子的综合作用,人类活动干扰因子与其他因子结合后对空间分异的驱动作用更显著。(5)利用森林破碎化烈度值将新余市林区划分为高破碎化区、次高破碎化区、中破碎化区、次低破碎化区、低破碎化区5类,并结合区域功能定位,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承载能力等因素,将提升森林生态效益作为规划前提条件,提出了三种适合新余市的差别化森林资源调控模式,分别为:集约性发展模式(高、次低破碎化区)、高密度发展模式(次高、中破碎化区)以及保育性发展模式(低破碎化区),并创建了各模式下森林经营的调控目标与具体手段,由此为新余市森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木材改性的对象从“死”的木材转变到“活”立木上,是目前木材改性研究突破的关键。在传统的“后处理”改性方式转变到“前处理”改性的过程中,仿生矿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改性方式。探索活立木的改性对于木材从源头上的改良以及制备新型复合材料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本研究以10年生的杨树为对象,通过仿生矿化溶液体系的筛选、杨木木材浸渍矿化体系的试验、以及杨树活立木中的仿生矿化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生物矿化木材的形
学位
水凝胶可用作应变传感器,能够准确地将外界变形转化为可记录的电信号,广泛应用于个性化医疗监测、人机交互等领域。虽然近年来针对多功能水凝胶的设计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如何将优异的抗溶胀、粘附、机械性能和应变敏感性集成到单一的水凝胶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绿色”化学角度出发,自然界中木材的层次结构不仅可以作为仿生样本,还可以赋予水凝胶独特的结构特征。本论文结合天然木材的结构特点,将化学处理后的各向
学位
由于建筑能耗的快速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为了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具有储热功能的新型透光生物质材料作为建筑新材料已经广受关注。为了优化工艺制备出尺寸更大透光率更高的透明竹材以满足应用需求,本研究以展平竹刨切单板为研究对象,采用对展平竹刨切单板进行脱木素处理,再浸渍透明环氧树脂/储能材料的方法,开展了对不同厚度竹片(0.3 mm、0.6 mm、0.9 mm、1.2 mm)的脱木素工艺优化
学位
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银杏叶提取物中主要的药用活性成分,在医药、食品和保健品等领域应用广泛。AB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提高植物体内黄酮类化合物含量。R2R3-MYB转录因子作为MYB家族基因,被证实在银杏黄酮代谢调控上起重要作用。探究外源施用ABA对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合成关键酶活性、相关R2R3-MYB转录因子表达等的影响,筛选关键基因及进行功能鉴定,对银杏叶黄酮代谢调控机制的揭
学位
木材作为环境友好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家具装饰等领域。未经阻燃处理的木材存在火灾隐患,表面阻燃涂层技术可以赋予木材阻燃特性。此外,进一步引入具有火灾识别能力的纳米粒子,赋予木材火灾预警性能的同时可以提升木材的先进功能性应用。本论文基于木材表面构建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黏附涂层,作为“二次反应平台”,并将聚磷酸铵(ammonium polyphosphate,APP)聚电解
学位
鹅掌楸属(Liriodendron L.)为木兰类(magnoliids)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属于第三纪孑遗物种。目前,该属仅存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Sargent.)与北美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 Linn.)一对姊妹种,前者自然分布于中国和越南北部,而北美鹅掌楸则自然分布于美国东部至加拿大南部,呈现出
学位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对木材的需求,为解决木材供不应求,我国大力发展杨树等速生丰产人工林,但长期纯林连作易导致地力衰退。施肥和营造混交林是维持地力的有效途径,但施肥成本高,易造成环境污染;营造混交林对技术要求高,后期管理难度大,均不利于长久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寻求更加经济且生态可持续的育林措施。林下植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观点认为林下植被会与林木竞争土壤资源,抑制林木生长。但近
学位
北方森林(boreal forest)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群落之一,和其他森林生态系统一样,北方森林也发挥了各种生态服务功能,如充当碳汇、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等。在北方针叶林中,土壤氮元素主要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而且氮素矿化率低,树木生长因为缺少氮素而受到限制。生物炭施用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碳封存以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手段,而且施用生物炭已被证明能增加土壤净氮矿化和硝化
学位
类黄酮化合物是银杏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我国银杏资源丰富,但是银杏质量参差不齐。银杏叶中类黄酮化合物的含量也差异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叶用银杏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提高类黄酮化合物含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4-表油菜类固醇(EBR)是一种新型的植物激素,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的作用,特别是对类黄酮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EBR对银杏叶类黄酮代谢是
学位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在调节全球碳循环、缓解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以及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作为地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反映自然环境条件下森林的生产能力,是评价森林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判断生态系统碳汇和其它生态调节功能大小的主要因子。因此,在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