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热表面氟化增强二氧化钛粉末的光催化活性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2年Fujishima和Honda发现TiO2电极光解水以来,二氧化钛及其他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由于在水和空气净化及太阳能转化方面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前景而被人们深入研究。在各种氧化物光催化剂中,TiO2由于具有氧化能力强、无毒、光和化学稳定性好以及廉价等优点而成为最合适的光催化材料。正是由于这些优异的性能,使得二氧化钛在除臭、抗菌以及抗污、亲水、防雾和除去水和空气中有害物质等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虽然TiO2是一种公认的较为有效的光催化剂,但从实际应用和商业化考虑,TiO2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必须进一步提高,当前高活性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和TiO2粉末光催化剂的固载仍然值得优先考虑。本论文从TiO2的水热表面氟化以及大孔介孔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如下: 以钛酸四丁酯(Ti(OC4H9)4,TBOT)为前驱物,在氟化氢铵、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出表面氟化的高光催化活性锐钛矿相介孔二氧化钛(F—TiO2)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N2吸附—脱附等温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分析。在紫外灯照射下,二氧化钛表面产生的羟基自由基以对苯二甲酸为分子探针通过荧光技术进行了检测。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是能过在紫外光照射下光催化氧化降解空气中的丙酮来检测的。结果表明,表面氟化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明显离于纯TiO2及商用Degussa P25 TiO2粉末的光催化活性,这是因为表面的≡Ti—F基团具有很强的吸电子能力,它减少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促进了游离羟基自由基的产生。当氟和钛的原子比(RF)为0.5时,所制备的二氧化钛粉末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活性,基表现反应速率常数k是P25的三倍多。 通过将蒸馏水逐滴加入到钛酸四丁酯涂层中制备出具有分等级无序的海绵状大孔/介孔TiO2。实验结果表明,未煅烧的样品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和多峰孔径分布。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TiO2的晶化增强,光催化活性提高。当煅烧温度为400℃时,样品具有最好的光催化活性。进一步提高煅烧温度,样品的比表面积急剧减小,其光催化活性逐渐降低。在600℃煅烧的样品具有最好的比光催化活性,这是由于其高的结晶引起的。
其他文献
恒成立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数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这类问题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思想方法处理,各类考试以及高考中都屡见不鲜.如何更好地简单、准确、快速解决这类问题并更好地认
生物分子在材料表面上的吸附对许多实际应用如表面生物诊断、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医学器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材料表面的化学结构、亲疏水性及拓扑结构等对蛋白质的吸附及细胞的
目前,全球的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枯竭,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于是微藻作为新的生物燃料备受关注。全球海域面积大,近海岸常受石油污染。若将受石油污染海水与微藻的培养结合起来,既为微藻的培养提供营养组分和大量水源,又为微藻生物燃料的制备提供了大量原材料,还可以提高菌藻共同降解海水石油污染速率。因此本文以小球藻(Chlorella sp.)和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是两种常见的粗脂
复习课是一种特殊课型,高三物理复习课约占了高中物理所有课程的三分之一.通过复习课不仪要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新课标规定的学习内容,还包括对各种能力进行再训练和再提高.
近来,一族三元层状结构陶瓷Mn+1AXn因它独特的性能而得到了材料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广泛关注。该类材料兼具陶瓷和金属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不同于传统碳化物陶瓷,可以象金属一
期刊
对于快递包裹里的气泡膜,我们都不陌生,因为有它的保护,物品在运输过程中就不容易被损坏。但是,很多人会习惯性地随手扔掉。要知道,创意就像魔法棒,这些平常的物品,只要我们的想法够大胆,都可能成为艺术品。来看看怎么用吧。  所需材料  气泡膜、水粉颜料、超轻黏土、水粉笔、调色盘、可拓印的工具、卡纸、双面胶。  小贴士  1.剪气泡膜前,可先画出形状,以掌握画面结构。  2.颜料不要兑水,浓厚一些更易上色
期刊
尾矿堆置不仅大量侵占用地、破坏生态系统,而且还是重要的重金属污染源。深入研究其中重金属的释放规律可为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及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城口县有着丰富的
随着天津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天津站后广场交通枢纽工程被列入天津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工程,该工程总投资80亿元,预计2010年全部建成。该工程的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application of robust control methods (μ-and H∞-synthesis) to the speed and acceleration control problem encountered in electric ve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