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2Bi2O5掺杂BaTiO3基无铅热敏陶瓷的研究

来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385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实现 BaTiO3基热敏陶瓷的无铅化,采用固相法制备居里点温度高于120℃的BaTiO3基无铅PTC热敏材料及BaTiO3基NTC热敏材料,借助差热-热重分析、SEM、X-射线衍射、DY-IIIB型多工位耐电压测试仪和ZWX-C型热敏电阻率测试系统等分析手段对BaTiO3和Sr2Bi2O5粉末的合成过程及Sr2Bi2O5掺杂、PTC热敏陶瓷的烧结工艺、稀土(La、Y)和锰对热敏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研究了 BaTiO3和 Sr2Bi2O5的制备工艺,确定出较佳的制备工艺参数及配比。结果表明,BaTiO3的适宜的预烧温度为1000~1050℃,Ba2+:Ti4+合适配比为1:1;Sr2Bi2O5适宜的合成温度为900℃,合适的配比:SrCO3:Bi2O3=2:1.035。  系统研究了xmol%Sr2Bi2O5对BaTiO3基热敏陶瓷(简写xSB-BTO)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r2Bi2O5单独掺杂能够使BaTiO3基热敏陶瓷的居里点温度达到135℃左右,掺杂量为0.01≤x≤0.7时热敏陶瓷表现为PTC特性,室温电阻率随着掺杂量的增加先降后升,升阻比呈倒V字变化,耐电压呈U字型变化,掺杂量x分别为0.3,0.4时,热敏陶瓷的室温电阻率为50Ω·cm和31Ω·cm,耐电压分别为150V和134V,升阻比最大约为103。当10≤x≤70时,SB-BTO表现为NTC特性,NTC效应随掺杂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当x=10时,ρ25=5763Ω·cm,B25/200=4681K,为所研究组成中性能较佳的。  研究了烧结工艺对0.4SB-BTO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适宜的升温速率为10-15℃/min,烧结温度为1280-1300℃,烧结时间为30-60min,降温速率为1-3℃/min。  系统研究了稀土(La、Y)对0.4SB-BTO、10SB-BTO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对0.4SB-BTO,室温电阻率随掺杂量的增加先降后升,当稀土(La、Y)为0.6mol%时室温电阻率均达最小值,分别为8.5Ω·cm和5.2Ω·cm,升阻比先升后降,当掺杂量为0.6时达最大值,为107;对10SB-BTO,室温电阻率随掺杂量增加先降后升,B25/200随掺杂量逐渐下降。  研究了Mn对0.4SB-BTO、10SB-BTO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对0.4SB-BTO,合适的Mn掺杂,能够提高0.4SB-BTO的PTC效应,过量的Mn掺杂,降低了PTC效应;对10SB-BTO,室温电阻率随掺杂量的变化而增加,NTC效应减弱,但材料的线性度增强。
其他文献
该文制备了木粉及其与短切玻璃纤维、连续玻璃纤维毡组合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系统地研究了材料的力学性能、表面性能、湿热稳定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采用硅烷偶联剂材料
用物理气相输运(Physics Vapor Transport)法生长的SiC单晶常常出现同质异晶型(polytypes)夹杂。由于异晶型间电学特性差异较大,使得SiC的应用受到限制。为此,研究SiC晶体生长
该论文首先在绪论部分对金属板材的数控逐次(增量)塑性成形工艺以及该课题的来源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了金属板材数控增量成形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所具有的理论
核能具有能量密度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少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近年来核电发展迅猛,世界各国为了循环利用铀(U)、钚(Pu)资源,都采用湿法闭式循环的核燃料
期刊
在现代社会里,不少人感叹,真情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到处都充满了虚情假意.但我不这么认为,只要你怀有一颗真心,用心去寻找,就会发现生活中其实处处有真情.rn“妈,我去上学了.
期刊
该文对钛合金板料热成形性能及热成形工艺进行研究,结合筒形件的结构特点,对钛合金膨胀节的卷筒工艺进行了合理简化,并通过热卷筒实验验证了该工艺的可行性,确定了合理的热卷
这个季节正是赏花的好时候,我们校园里的紫藤萝开花了!远远地望去,紫藤萝花掩在密密的叶子之间,只依稀露出点紫色.rn走近紫藤萝,我细细地品味它的优美.有的花骨朵藏在叶片后,
期刊
该文研究了ATO超细导电粉水浆的制备工艺,讨论了pH值、分散剂的种类与添加量、分散方式等因素对ATO水浆性能的影响.通过控制工艺参数,可制得高度分散、稳定的浆料.在制得了具
该文对SiCp/Al,BCp/Al复合材料的激光快速成形工艺及组织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针对SiCp/Al复合材料,研究了基体的选择与处理、铝合金粉末牌号及粒度、激光输出功率、激光束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