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分为传统的“货币观”和非传统的“信用观”,前者以利率传导机制为基础,后者以信用可得性为基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货币政策传导“信用观”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传导“信用观”认为信息摩擦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横截面差异,货币政策变化不仅通过传统的利率渠道影响实际经济,同时会对信贷市场的信息摩擦程度产生影响,从而改变货币政策传导至实体经济的效果,产生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在转轨经济环境中,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存在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占比较高、利率不能市场化定价、国有企业融资软约束、经济以及金融结构市场化转轨等特征,转轨经济环境下的经济金融体系特征加剧了信贷市场的信息摩擦,会对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产生影响,从而可能令其表现出一定特征。本文从我国转轨经济实践出发,考察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在我国转轨经济背景下所表现出的特征,并进一步考察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在我国转轨经济中的特征对我国微观经济产出的实际影响。本文的研究沿着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的理论过程展开,首先从宏观总量上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进行认识,同时考察我国金融体制转变对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的影响;其次研究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以及资产负债表渠道在我国转轨经济背景下的表现和特征;最后考察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特征对我国微观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影响。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首先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评述,其次对转轨经济理论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第三章,首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体系转轨进程进行回顾,其次采用模型从宏观总量角度考察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表现,最后采用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的机制转换进行实证检验;第四章,首先采用动态模型从微观银行横截面角度检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其次检验我国商业银行转轨结构背景下,不同规模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对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的影响;第五章,从我国转轨经济背景出发,采用我国短期融资券数据发行数据,检验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并存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银行贷款渠道的影响;第六章,从信贷需求方角度检验货币政策传导资产负债表渠道以及金融加速器理论在我国的表现及其在我国转轨经济背景下的特征;第七章,结合我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研究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在我国所表现出的特征对微观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影响;第八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在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总量检验部分,我们的研究结论显示,信贷渠道依然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转变(非银行信贷融资占比不断提高,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货币调控模式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换),货币政策传导利率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显著提升。2、商业银行规模、流动性以及资本充足率水平在横截面上的差异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影响,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好以及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的银行可以有效缓解货币政策变化对银行贷款规模的冲击,对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表现更为明显。另外,在我国商业银行结构背景下,不同规模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意愿对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产生影响,中小规模银行在货币政策紧缩期间更愿意承担风险,而国有大行的风险承担意愿相对较弱。3、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由于我国转轨经济背景,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主要通过民营企业实现,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而对于国有企业的传导并不显著。这主要源于我国国有企业存在政府隐形担保、银行业的国有背景以及存贷差的政府行政规定,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偏好国有性质企业以及可抵押资产占比较高的企业。4、由于我国转轨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特征,我国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货币释放更多被国有企业以及重资产行业吸收,加剧了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国有企业以及重资产行业的过度投资水平,这对我国目前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性。在全文主要结论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体系以及金融体系的转轨进程,降低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比重,减少间接融资体系的信息摩擦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具体举措包括提高商业银行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大力发展中小规模银行以及民营银行,减少银企关系对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的影响,打破刚性兑付,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激励和能力;完善目前的利率市场化环境,打破不同利率市场间的行政阻隔,提高不同市场不同期限的利率传导效率;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占比,建立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