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H7抑制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机制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lee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体多种肿瘤组织和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广泛存在一个或多个形态完整的细胞位于另一个细胞中的特殊结构,称之为细胞套细胞结构(cell-in-cell structure)。Cell-in-cell结构可以分为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homotypic cell-in-cell structure)和异质型cell-in-cell结构(heterotypic cell-in-cell structure)。Cell-in-cell结构能够导致内部细胞的死亡,在肿瘤进化、基因组稳定以及胚胎发育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早期关于cell-in-cell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象发现和表型描述方面,直到近十几年,随着科研方法和科学技术手段的提升,关于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机制的面纱才逐渐被揭开,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调控的粘附连接和RhoA-ROCK-pMLC2调控的肌动球蛋白的收缩被认为是调控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两个核心元素。围绕这两个核心元素鉴定了诸多能够调控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分子,例如E-cadherin,α-catenin,IL-8和CDKN2A等。但是,与大量的正向调控分子相比,人们对于负向调控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分子及其机制了解相对有限。
  E-cadherin粘附连接复合物是调控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核心元件之一,但部分表达完整E-cadherin复合物的细胞仍不能有效形成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提示存在负调控机制。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前期通过对一组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能力不同的细胞进行表达谱分析和差异基因筛选,发现与E-cadherin同家族的原钙粘蛋白7(Protocadherin 7,PCDH7)是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一个负调控分子,该分子作为原钙粘蛋白家族的一员,在细胞粘附、细胞分裂、细胞融合和细胞形态变化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研究发现PCDH7在人体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可以作为干预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细胞外靶点。本文在已知的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成熟模型基础上,通过显微成像技术和功能性实验,对PCDH7调控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探讨该行为在细胞生物学和肿瘤学方面的功能。研究发现过表达PCDH7基因可以有效抑制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而敲低PCDH7基因能显著促进该结构的形成。进一步研究发现,PCDH7对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的抑制作用与细胞间粘附连接和肌动球蛋白的收缩有关。一方面,过表达PCDH7能抑制细胞的聚团能力,即降低细胞间的粘附连接,进而抑制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另一方面,过表达PCDH7不仅能促进pMLC2的表达,还能够影响pMLC2的细胞定位,两者同时在相邻两个细胞的连接处富集。更重要的是,PCDH7通过与蛋白磷酸酶1催化亚基α(Proteinphosphatase1catalyticsubunitalpha,PP1α)相互作用并使其失活,进而使两细胞连接处的pMLC2的表达水平上升,导致两相邻细胞连接处的肌动球蛋白增强,破坏肌动球蛋白不对称分布这一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关键因素,最终使得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率下降。功能性实验表明,PCDH7通过抑制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的形成提高了乳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PCDH7是一个负调控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跨膜蛋白;2、PCDH7抑制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依赖于细胞间的粘附连接和pMLC2介导的肌动球蛋白的收缩;3、PCDH7通过局部失活PP1α,使得pMLC2在两细胞连接处的表达水平增强,增加细胞与细胞连接处的肌动球蛋白的收缩,从而阻止细胞内化进入相邻细胞形成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4、该研究提示在乳腺癌中,抑制同质型cell-in-cell结构形成可能是PCDH7致癌功能的新的细胞机制。
其他文献
学位
通过对《昭明文选》诸多版本中所存音注的研究,本文提出了音注与版本双向研究的新概念。这种"双向"考察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李善、五臣两家《文选》音注在版本中演变脉络的梳理;二是从音注的角度对《文选》版本系统中尚有疑虑的问题进行验证;三是在对《文选》版本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并探索中古音韵文献中前人忽视或误解的特殊注音现象。  本文首先拟测了李善、五臣两家音注的"原初形式",认为"随注出音"与"正文夹音
学位
本文以殷商西周时期的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传世文献,对这一时期的祭祀礼、宾礼、战争礼、以及册命礼等四种礼制及相关名物进行探讨。在金文所涉及的诸类礼仪中,这四种礼制与政治关系密切,且包含了丰富的名物。通过对礼制内容及名物的探讨,得出礼制与名物变化的规律及原因,以祈能够更多的与传世文献做出补充与对比。  在祭祀礼相关铭文中,祭祀礼的关键因素有三:首先是祭名。通过大量甲骨、金文中祭名的对比发现,这些
学位
高步瀛是晚清民国的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古文典籍的整理、笺注工作,《文选李注义疏》和《选学举要》是其晚年在“文选学”方面的著作成果。《文选李注义疏》以恢复李注原貌为目的,全面整理《文选》李善注,虽然只完成八卷,但在校勘、注释和考证方面的成果得到“文选学”界的充分肯定;《选学举要》是其在萃升书院时的讲义之作,但整部著作蕴含“新选学”因素,对“新选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整理、分析高步瀛的“文
学位
自晋代挚虞编纂《文章流别集》确立了“文、志、论”并列的总集经典体例以来,总集成为文学文献载录传承的重要形式。清人严可均从嘉庆十三年(1808)至道光十四年(1834),经历草创和整理两个阶段,编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全文》)。是书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或作三千五百零二人),文稿七百四十七卷,编目一百零三卷,合计八百五十卷,成为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也是
学位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文教组织形式,为读书人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学问及文化提供了一方载体和各种条件。其存在时间由唐至清,历史悠久;总计有七千余所,数量庞大,为古代教育、学术、文学、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学风士气、民俗风情的培植,乃至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清代中州书院既具有传统书院的一般性特征,又在时间和地域空间上呈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而和清代中州书院同一时期的地
学位
文学教育,是贯通古今中西的论题。它以培养才学根底、文学想象力与创造力、形成文学审美力与理想人格为核心。北朝作为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并行的历史时期,其间的文学教育拥有独特的风貌与研究价值。从文学教育的视域进行考察,为还原北朝士人的文学生成途径、审美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灵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文学即人学,本文分别从帝王的角度分析其文学教育统筹、从学官的角度分析其王道理想追求与文学教育内容、从私学教育者的角
学位
庐隐是“五四”新文学拓荒时期的重要女作家,是文学研究会第一批成员中唯一的一位女性,是接受男权话语启蒙而最早觉醒的现代女性作家之一。庐隐身处感伤的“五四”时代,感染了时代的悲伤情调,其大学时期又适逢新文学运动,亲身经受了“五四”文化思潮的洗礼,对“五四”新文化感同身受。庐隐响应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启蒙”号召,是以问题小说创作登上文坛,因此她的文学创作之路与“五四”时代的影响分不开。庐隐在小说中以女
学位
叶灵凤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的海派作家。其创作主题多为情爱的书写,善于以深入细致的精神分析展现人物在情爱关系中的心理变化,极力倡导以性观念的解放作为女性寻求平等、社会意识解放的先导,在唯美浪漫的情爱书写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叶灵凤的创作风格丰富多变,先后尝试了情爱文学、革命文学、海派文学的创作,他尤其注重对时代语境的思考,不断将中西文学潮流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创作风貌。叶灵凤的
学位
全文共由前言、后语和三章主体部分构成.前言部分作者力求予蔡邕一个总体的把握,在论说蔡邕所处时代的大背景下,揭示蔡邕是中国文人最初的典型,是新旧交替时代的代表性人物.第一章从三个侧面:蔡邕对《论衡》的传播,蔡邕著史的心态,以及蔡邕在文学上的成就和特点,探讨蔡邕作为东汉后期的大儒,在这个学术的新旧交替时代作出的贡献,所处的地位以及对当时、对后世(特别是魏晋)产生作用和影响.第二章旨在考察蔡邕在东汉后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