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工况下夹芯双管结构的耐撞性分析和多目标优化设计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l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交通运输、航天航空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碰撞问题带来的安全风险愈发得到重视。智能电子元件的应用、新能源技术的普及以及各类新技术、新场景的涌现,也对结构在碰撞中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结构的吸能特性研究和耐撞性设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薄壁管结构在轴向压缩下表现出的渐进屈曲变形使其可以吸收大量能量,也使其可以维持较为稳定的承载力,作为吸能元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很多学者对薄壁管结构进行优化,提出了多种夹芯双管结构设计,使得结构的吸能效率和可设计性可以进一步提高。而实际工程中载荷情况复杂,且存在轻量化、高吸能、载荷平稳和高行程利用率等多种需求,利用双管结构的高可设计性,探索针对复杂工况的多目标设计方法很有必要。夹芯双管结构通常由同心的内外两薄壁管和两管间的芯层材料组成。夹芯双管设计提高了结构的空间利用率,但也提高了结构的复杂度,使得结构能量耗散机制更为复杂、设计优化更为困难。且结构吸能能力、轴压力平稳度、成本等不同实际目标的关键性能相互耦合,导致各指标难以独立调节。而实际碰撞方向的不确定性,致使设计需要兼顾不同角度下的加载。因此,夹芯双管结构在复杂工况下的吸能特性研究和耐撞性设计存在诸多难点。本文基于泡沫铝填充双管结构和多胞双管结构,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对其在不同加载下的吸能特性进行分析,深入了解不同构型夹芯双管结构在不同加载下的变形机制。从变形机制出发,针对夹芯双管结构的不足,提出了新的优化结构,并优化了夹芯多胞双管结构的多目标可控性设计策略。泡沫金属材料具有轻质、高比强度和压缩变形稳定等特点,将其作为填充物引入薄壁管中可以提高结构在轴向压缩下的吸能能力。针对双管结构变形复杂难以分析的挑战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对结构各组分间相互作用贡献进行解耦分析的方法。以双方管结构为例,揭示了结构在轴向压缩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相互作用机理和能量耗散机制,发现初始峰值力受相互作用的影响较小,且结构中内外管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不显著。基于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一种非等长双管结构设计,使得结构的初始压溃峰值力大幅度降低,且平台力不会受到明显影响。该方法解决了双管填充结构轴压峰值力过高的问题。分析了内外管长度差对峰值力的影响,发展了对结构初始屈曲和平台段轴压力的独立控制策略,提高了结构轴压承载能力和载荷稳定性的双目标可控性。将圆管和方管进行组合,提出了一种外方内圆双管填充结构。对新型结构开展了轴向压缩下的数值模拟,发现与质量相同的传统双方管结构相比,不同形状内外管间的变形干预显著提升,内圆管的变形受外管影响由圆环模式转变为金刚石模式,结构吸能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保持管壁厚度不变,随着内外管间距的缩小,上述内外管间的变形干预程度会提升,轴压力中的相互作用贡献比例不断提高。结合双管结构相互作用的解耦分析和量纲分析,实现了对新型结构平均轴压力的预测,理论分析与实验测试结果吻合较好。此外还分别探讨了去除方管四边位置芯层中的填充物的外方内圆四角部分填充设计和胶合作用的影响。对结构轴压行为的多力学性能评估表明,针对双管填充结构的优化设计策略能够实现轻质、高承载能力、载荷平稳等目标的平衡和提升。进一步开展了汽车前防撞系统中吸能盒的优化设计研究,并运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验证了双管填充结构优化设计策略对车辆正面碰撞的防护效果。结果表明,由于实际的防撞系统中的加载情形较为复杂,双管填充吸能盒会表现出与轴向压缩中不同的吸能特性。受到系统中其他部件协同变形的影响,吸能元件在碰撞过程中加载方向不稳定,导致吸能盒易发生倾斜,对系统的变形稳定性造成影响。研究还发现,吸能盒的长度和屈曲诱导设计共同决定了初始屈曲后后续变形的稳定性,在外管上有切口孔的泡沫填充吸能盒在车台撞击中比有边缘槽的吸能盒更稳定。本文优化了泡沫填充吸能盒的优化设计策略,将复杂系统加载带来的结构和系统稳定性影响进行了考虑。通过车台碰撞实验验证了该设计的有效性,该研究对车辆耐撞性多目标设计具有指导意义。薄壁管在车辆碰撞等工况下受斜向加载发生的整体失稳,会导致其承载能力大幅降低。鉴于此,对双管夹芯结构的设计需要使其同时兼顾轴压和斜压下的耐撞性。受鲸冠藤壶在海洋复杂力学环境中的高适应性启发,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仿藤壶多胞双管结构。通过改变双管多胞结构的外管锥度,使结构兼具抗轴压和斜压的能力。在不同角度压缩的数值模拟中发现,新结构能明显提高轴向吸能效率和抗斜压失稳能力。并且仿藤壶多胞双管在斜压下出现的混合变形模式会延后结构的压实,提高结构的吸能能力。通过分析变形机理,发现不同锥度下仿藤壶管变形模式存在差异。进而利用简化超折叠单元理论,并考虑外管锥角的影响,实现对了仿藤壶管轴压过程中承载力的理论预测,预测结果在外管锥角小于20°范围内都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该研究对指导多胞管结构在复杂工况下的耐撞性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为了实现更高的热效率和推进效率,多年来涡轮进口温度不断提高至远远超过材料承受极限的水平。因此,开展高效的涡轮部件冷却技术的研发对于提高涡轮部件运行寿命和燃气轮机整体的设计水平意义重大。由于严格的几何和空气动力学限制,涡轮叶片尾缘的冷却结构设计一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合理的尾缘冷却设计需要在尾缘相当有限的空间内确保对叶片进行足够的冷却保护。现阶段,尾缘广泛采用压力侧偏劈缝结构结合
学位
光伏光热综合利用技术(Photovoltaic/Thermal Technologies,PV/T)结合常规光伏发电技术与太阳能集热技术,在一个模块内同时实现了集热和产电两项功能,具有材料成本低、制造工艺简单、空间利用率高、太阳能利用充分等优点。集热和产电功能对温度需求的矛盾性是PV/T领域一直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关于PV/T的研究多集中于如何提升系统整体性能,很少关注温度矛盾性及热电权衡。本文对此
学位
LIGO/VIRGO/KAGRA对一系列致密双星并合事件的探测直接验证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事件成为了我们研究宇宙的一个新探针。通过引力波波形的观测,我们可以直接测得波源的光度距离。当波源的红移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测量时,此类引力波事件便可作为标准汽笛,用于研究宇宙的演化历史。我们在本文中对几种重要的标准汽笛及宇宙学应用进行了讨论。对于双中子星(BNS)系统,其并合时将会产生强烈的伽玛暴和千新星辐射。
学位
我国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以来,数字技术与金融相结合使得新兴的数字金融业态得以形成,与此同时传统金融的服务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而如何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让金融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以提升企业价值,对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从国泰安数据库、Wind数据库和CNRDS数据库获得2011年至2021年中国A股的上市企业财务数据和发明专利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最后得出139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可用
学位
涡轮叶片是发动机中温度最高、载荷变化最剧烈、应力最复杂的部件,所以其是影响航空发动机整体性能和寿命的关键部件。然而,目前传统涡轮叶栅设计依然是从一维经验公式设计制造样件开始的,通常历经根据一维经验公式设计制造、试验发现问题、修改设计再制造样件、再试验发现问题的若干循环过程。其中,一维经验设计参数大多来自于简化实验条件下得出的公式。例如:目前使用的叶片内冷肋化通道换热经验公式,大多是用简化矩形、三角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加剧,对低碳链烷烃等各种有机物质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泄漏至大气中的低碳链烷烃会导致严峻的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问题。泄露至大气中的低碳链烷烃的浓度通常很低,并且其分子结构稳定,对其进行直接脱除十分困难,因此开发一种绿色、高效的低浓度低碳链烷烃脱除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甲烷和丙烷在工业生产及人类活动中来源广泛,本文主要以甲烷和丙烷为例,开展低浓度低碳
学位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与实时剪切弹性成像技术(SWE)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0医院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30例(201个斑块),分析不同性质斑块VH-IVUS评分及平均杨氏模量差异,及评估稳定性斑块的价值。13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53例(脑梗死组),
期刊
未来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势必要求主动冷却与被动隔热协同发展,在充分利用涡轮高温合金材料自身抗热能力的同时,通过合理布局离散气膜孔和制备高性能热障涂层(TBC),从而确保冷气耗量最小化、整机效率最大化及部件运行可靠性持久化。可惜的是,复杂叶栅环境引致的非均匀热载荷及气膜射流的非稳态出流机理,促使陶瓷隔热与气膜冷却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对高压涡轮叶片实现“1+1=2”的热防护效果。同时,气膜冷却射流与主流
学位
力学现象在生命体内部广泛存在,研究清楚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种力学效应有助于人类更好的了解生命体的运作方式,对各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为止,在细胞相关力学研究中,人们对于细胞的牵引力、形态变化、模量变化等力学特征的研究较多,这些力学特征的变化往往比较缓慢,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天。实际上细胞内部很多活动在一个更短的时间尺度和更小的空间尺度,比如细胞内微丝微管在不断的组装与去组装,细胞内的物
学位
对近邻星系的观测表明超大质量黑洞广泛存在于大质量星系的中心,而黑洞质量(MBH)与核球质量(Mbulge)之间紧致的标度关系表明黑洞的增长与其宿主星系的演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而,黑洞吸积是如何触发的,这个过程与星系的性质有什么关联,黑洞的反馈作用对星系的演化有什么影响,两者之间紧密的相关性是如何建立的,星系并合在此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仍然没有定论。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对高度遮蔽活动星系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