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支撑锰氧化物薄膜的正交结构和铁磁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钙钛矿氧化物因其丰富多样的物理性质,例如金属-绝缘体转变,相分离,庞磁阻,自旋轨道耦合等,一直是材料物理领域研究的热门方向。由于对称性破缺和维度效应,以及小型化电子器件的需求,钙钛矿氧化物薄膜越来越受到关注。而锰氧化物薄膜作为磁性钙钛矿氧化物薄膜中研究最广泛的材料之一,其结构和物理性质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钙钛矿氧化物中多种自由度之间的耦合,以及探索更多新奇的物理性质和拓宽其应用价值。与传统的外延锰氧化物薄膜以及异质结和超晶格不同,水溶牺牲层的方法为制备自支撑锰氧化物薄膜提供了先决条件。多功能自支撑薄膜的研究为集成半导体器件的成熟和柔性电子器件的兴起提供了潜在的发展方向。理解自支撑铁磁氧化物薄膜的结构和磁性有利于拓宽自支撑薄膜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氧化物薄膜走向器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首先介绍有关钙钛矿氧化物的结构和磁性特征,以及目前自支撑氧化物薄膜的制备和研究进展。然后描述外延薄膜的制备方法和自支撑薄膜的转移工艺,以及一些材料的表征手段,包括结构、磁性和常规谱学表征。最后开展对自支撑锰氧化物薄膜正交结构和铁磁性的研究,包括磁各向异性、应变耦合磁性和磁近邻效应,具体内容如下:1.光诱导下正交结构和磁性的变化。强烈依赖于样品制备的超快电子衍射的运用为揭开光诱导下钙钛矿锰氧化物的正交结构及其磁性的变化带来了技术的革新。放置在空心铜网上的自支撑锰氧化物薄膜在光激发下表现出不同于热稳态的特征,包括几乎守恒的布拉格强度,被抑制的镧离子和氧离子位移,以及长程晶格正交性的演变。在光激发10 ps后,材料系统进入准平衡状态。在该状态下,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了增强的铁磁序和绝缘体到金属的转变。这项研究展示了在光调控庞磁阻氧化物的结构和物性方面的新机遇,对超快可切换的量子器件的材料选择和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2.磁各向异性和多向软铁磁性的调控。将一系列不同厚度的自支撑锰氧化物薄膜转移到硅衬底上,与外延薄膜和较厚的自支撑薄膜不同,4 nm的自支撑LaMnO3薄膜存在面内和面外各向同性的软铁磁性。同时,其伴随着高达200 K的铁磁转变温度以及饱和磁化强度的增加。能量损失谱和理论计算揭示了锰价态的分层模型:氢掺杂的表界面富有Mn2+,而薄膜内部则为Mn3+,锰价态的分布不均导致了面内和面外磁性的收敛。在自支撑单晶薄膜中发现各向同性的软铁磁性将有助于开发需要沿多个方向调控或检测的柔性磁性器件,也可以在不受磁各向异性限制下简化器件的制备。3.应变耦合铁磁性的超弹氧化物薄膜。与外部施加弯曲或者拉伸应变不同,自发形成弯曲、折叠甚至多层卷形态的铁磁氧化物薄膜鲜少存在。将一系列不同厚度的自支撑锰氧化物薄膜转移到空心铜网上,仍保持着稳定的单晶性和铁磁性。不同厚度的薄膜自发形成的状态有所差别,其中40 nm厚的折叠薄膜的弯曲应变最大,为4%。同时,饱和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随弯曲程度而增强。通过拟合耦合系数,证明了磁化强度与弯曲应变是耦合的。自发形成具有较大应变的超弹铁磁氧化物薄膜有利于促进柔性功能材料的应用,为自组装柔性电子器件在磁性方面的拓展提供发展方向。4.新型范德华异质结中的磁近邻效应。多种自由度复杂耦合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与具有谷自旋特征的二维材料组成的新型异质结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平台来研究磁交换相互作用。而自支撑氧化物薄膜为在硅基衬底上研究范德华异质结的磁邻近效应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不同圆偏振度的光致发光谱表明了新型范德华异质结的界面存在磁邻近效应,且谷退极化度的温度依赖性类似于自支撑锰氧化物薄膜的磁转变。过渡金属类硫族化合物和过渡金属氧化物形成的新型范德华异质结证明了磁性薄膜可以通过剩磁提供磁场交换,而不需要任何磁场来磁化。
其他文献
电磁逆散射方法建立在全波电磁计算的基础上,故相比于其它微波成像方法,逆散射重建有着更精确且普适的物理模型,和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当前逆散射重建方法大多应用于石油勘探、建筑物内部透视和乳腺癌诊断成像等需要低频电磁波穿透障碍物的场景,故需要对亚波长量级的精细目标进行重建,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此外,成像区域内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混杂的情况下,后者的重建极易受前者扰动,给定量重建带来不确定性。最后,在这些复杂场景
近年来,随着高清摄像头的普及和短视频应用的兴起,视频数据呈爆炸式增长,传统基于人力的视频分析方法难以满足现实应用需求。基于人工智能,尤其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视频分析算法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时域动作定位作为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其旨在找到感兴趣的动作在视频中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视频检索、体育赛事智能化解读等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现有的大多数时域动作定位算法都是基于全监督的,
混合模式和先进模式是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的基本运行模式。这两种运行模式优化了托卡马克装置中非感应的靴带电流占总等离子体电流的份额,对外部非感应电流驱动设备的依赖程度最低。靴带电流的电流密度分布是偏离磁轴的,因此经过优化后的大份额的靴带电流整体抬升了芯部的安全因子剖面,安全因子最小值qmi
石墨烯在众多领域的优异性质和应用需求不断鼓舞并促进着其制备方法的研究。在探索的众多制备方法中,电化学方法因其温和的条件、可控的操作以及可观的产率被认为是最具工业化前景的途径之一。本论文围绕电化学剥离中的电解液、电压和电极等实验参数展开研究,旨在开发低成本、高产率的电化学方法来制备出不同性质的石墨烯产物,并对石墨烯的储能、电热和光热性能做了研究。在本论文第二章中,首先制备了一种新型绿色溶剂—一三组分
近几十年来,纳米材料以其优异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光催化、生物检测等诸多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量子尺寸效应,与块状材料相比,纳米材料中强的库仑相互作用导致激发态弛豫及表界面电荷转移过程更为复杂,相关微观动力学机理方面的认识仍十分匮乏;这不仅影响到纳米材料的设计构筑与调控,也大大阻碍了相关的应用研发。因此,深入理解纳米材料激发态的微
光镊是一种基于光的力学效应捕获和操控颗粒的技术,由于其具备实时操控、非接触、无机械损伤的优势,在微生物分子、分散体系、活体细胞检测等研究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基于高功率、紧聚焦激光的传统光镊技术的功能单一、操控自由度小,而且难以在大面积范围内同时捕获和组装不同尺寸的微粒或者细胞。为了克服传统光镊的这些应用困境,实验物理学家们扩展了许多新型的光操控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激光产生的热效应操控微粒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的发展对光学显微成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一直受限于阿贝衍射极限。虽然近数十年,科研工作者发展出各种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但是已有的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尚存在许多不足。在高/超分辨光学显微镜中,点扩散函数直接反映了光学显微技术的分辨率,通过对点扩散函数进行调制整型,为实现高/超分辨显微成像提供了一种较为直接的、有效的技术手段。本论文基于点扩散函
放疗一直是临床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癌症放射治疗的理论基础是恶性肿瘤比正常组织对射线更为敏感。放疗的目的是杀死肿瘤细胞,但同时需尽量减少对非癌细胞的损伤,这对放疗研究始终是一个挑战。射线作用于细胞会产生氧化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这也是放疗发挥作用的重要介导物。ROS可损伤生物大分子,增加氧化胁迫引发各种信号通路甚至导致细胞死亡等。一定程度上,射线产生
玻璃幕墙因为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和美观性近年来被广泛的作为建筑外墙使用,然而玻璃材料的抗火性能较低,幕墙玻璃通常是外墙结构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大规模的应用带来了火灾风险。火灾中玻璃板极易发生破裂形成纵横交错的多条裂纹,当裂纹围合成“岛屿”时,在诸如风荷载等外界环境和火灾耦合作用下玻璃板通常会从框架上脱落形成新的通风口。新的通风口加速以通风控制型的室内火灾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回燃甚至轰燃发生。室内火灾产生
三维目标检测能为智能感知系统提供丰富的目标位置和姿态等信息,有助于提高系统对环境的理解和决策能力。激光雷达凭借其高精度和远距离的测距能力在三维目标检测任务中获得了广泛关注。利用点云等数据进行三维目标检测的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并在无人驾驶和智能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交通场景下的三维目标检测研究在近些年取得了诸多成果,检测效果也在持续提升,但目前在数据和检测算法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基于真实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