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管幕冻结温度场形成规律及其力学特性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zs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幕冻结法作为一种全新的工法,首次应用于拱北隧道工程中,其结合了管幕法和人工地层冻结法的技术优势,采用大直径顶管密排形成管幕作为承载结构,同时在顶管间进行人工冻结,以形成冻土帷幕作为止水结构。由于该工程具有断面大、埋深浅、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导致施工技术难度大,尤其是顶管间的冻结止水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成为施工控制的关键问题,且该工法具有全新的冻结理念,在施工中仍有一些实际问题亟待解决和改进。为此,本文以拱北隧道暗挖段为工程依托,开展隧道管幕冻结温度场形成规律及其力学特性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管幕冻结稳态温度场理论解、隧道积极冻结期冻土帷幕形成规律与地层冻胀位移变化特征、“顶管-冻土”复合结构力学特性以及异形冻结管优化设计等问题开展系统的研究。基于对现有冻结稳态温度场解析解的修正,采用保角变换法和分离变量法,对管幕冻结布管形式下的稳态温度场解析解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和验证,讨论了不同冻结参数下温度场计算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冻结稳态温度场计算中,应考虑不同土体冻结温度对冻结壁厚度计算的影响,所得理论公式具有足够的精度以满足管幕冻结模型中不同位置的温度计算需要。在实际工程中,相邻实顶管和空顶管的管间中线位置是管幕冻结法中“管间冻结止水”的重要区域,通过理论计算得出该区域在顶管尺寸范围内的温度较低且分布均匀,表明能够形成可靠的冻土帷幕以保证“管间冻结止水”的效果和安全性。以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冻结设计方案为背景,基于冻结温度场与冻胀位移场的数学模型理论,建立管幕冻结法地层冻结冻胀准耦合二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对积极冻结期内冻土帷幕形成规律和地层冻胀位移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温度场计算结果表明,冻土帷幕的形成过程和冻结温度场的分布特征与空、实顶管内的两类冻结管的布置方式和开启时序密切相关;冻结至90 d时,冻土帷幕平均厚度范围为2.32 m~2.58 m,相邻顶管间轴面温度较低且界面温度变化均匀,整体满足冻结设计要求。冻胀位移场计算结果表明,地层冻胀位移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与冻土帷幕形成过程、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90 d时地表冻胀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极值分别为155.67 mm和59.63 mm。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并进一步讨论了地层与地表的冻胀位移分布特征。从工程原型中选取简化的“顶管+冻土”复合结构梁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相似模型试验,同时建立准耦合三维接触有限元计算模型,对复合结构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实顶管因刚度差异和冻土温度分布不均匀而产生不同的变形和受力特点。在冻结阶段,土体冻结产生的冻胀力对顶管水平受力和变形影响最大,且空顶管受其影响较大;在加载阶段,荷载主要对顶管与冻土的竖向变形和受力产生影响,实顶管受力较大而变形较小,空顶管则与之相反。复合结构在受荷状态下,空顶管呈非线性变形特征,当荷载达到0.16 MPa时,其跨中上侧部分区域已存在被“压扁”的现象;随着荷载增加至0.28 MPa时,管间冻土因强度不足而首先发生破坏,进而导致结构封水失效。与实际工况相比,复合结构能够满足承载力要求。针对管幕冻结施工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提出空顶管内异形冻结管的优化设计方案,设计了三种顶管组合方式,通过相似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对优化设计进行验证,研究了不同顶管组合下冻结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在空顶管内采用水泥砂浆包裹双圆形冻结管的安装方式,不仅能够避免在顶管内进行大量焊接作业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而且可以在相同冻结时间内显著增加空顶管的水平方向、空顶管的垂直方向和两管之间的冻结壁平均厚度。采用优化设计的水平管幕组合因“群管效应”表现出更好的冻结效果,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具有较好承载能力和封水性能的“管幕+冻土帷幕”复合结构。此外,进一步讨论了顶管间冻结壁的发展规律和限位管的作用。图99表34参181
其他文献
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了位于安徽省淮南矿区的潘集一矿复垦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域周边土壤、水文等情况的调查,确定了此次复垦区中采取土壤样本的范围。在研究区域内共采集了 60个土壤样品:在实验室对土壤样品中的pH值、含水量、容重、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全氮、全钾、总磷和碱性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其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并用SPSS26.0统计软件描述了复垦区的土壤肥力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矿山机械向大型化、智能化、无人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而巷道机械化综合掘进是煤机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同采煤机械化的高速发展相比,巷道掘进机械化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掘锚护一体化技术是通过掘进设备、锚杆钻机和临时支护装置的一体化设计,使机组即可完成岩石切割,装渣工序,又具备钻孔、安装锚杆的功能,实现了切割后又能及时进行支护,大大提高了掘进机的整体功能。巷道内综掘机掘
两淮地区是我国的煤炭主产地之一,井工开采导致上覆岩体应力状态发生变化,形成大面积采煤沉陷盆地,拉张裂隙是沉陷盆地形成和稳定过程中最普遍存在的地表沉陷类型,贯穿沉陷整个过程,并广泛分布于沉陷区。地表拉张裂隙是导致沉陷区土壤质量和微生物群落分布改变的推动力,查明拉张裂隙区土壤质量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对于沉陷区土壤的精准修复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淮北矿区孙疃矿采煤拉张裂隙区作为研究区域,在纵向和横向两种
在工业自动化时代,为保证生产制造的质量与灵活性,并联机构是比较有效的方案。并联机构独特的闭环特点决定了其较高的精度与较低的适应性,因此被应用于许多工业应用中。本文针对2-UPS/RPR并联机构,分析其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等方面。通过在三维软件中建立实体模型,再将其导入ADAMS与ANSYS Workbench软件中进行运动学仿真与有限元仿真。通过理论研究结合计算机仿真,为并联机构在实际生产中的应
高频高速5G通信技术和高集成度、轻薄智能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电磁辐射问题的严重性也被突显出。精密电子器件的正常运行不仅会被电磁辐射影响,而且电磁辐射还会产生环境污染,同时人类健康也会受到危害,所以要抓紧时间研发高性能吸波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frameworks,MOFs)的高孔隙率、超高比表面积和可调拓扑结构,因此可以作为制备碳基磁性复合材料的
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生产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所以对煤矿地质灾害的预测显得格外重要。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该地质区域应变数据的突变,而矿区范围内在地质勘探时期遗留的地勘钻孔数量众多且大多位于地下几百米至几千米深的煤层之中,通过获取钻孔内的应变数据,来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提供数据支持。而针对煤矿地勘钻孔应变数据的监测,传统的电类传感器由于其测量稳定性差、传输距离短
随着煤炭开采程度越来越深,以及机械化程度的加强,煤泥水中微细颗粒的沉降是煤泥水处理工艺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大多数的选煤厂采用浓缩机对煤泥进行浓缩沉降,而浓缩机占地面积大,处理量低,并且需要大量的药剂。为了改善上述情况,结合颗粒沉降的特点,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新型的煤泥微细颗粒沉降分级设备,并详细叙述了新型煤泥微细颗粒沉降分级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流程并配置设备的配套机构及成套化制作。首先,进行试
针对现有智能挤奶设备种类少、体积大、灵活度低、移动不便等缺陷,本文设计出一种新型轨道式挤奶机器人。在串联机械臂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五自由度的并联调姿机构,不仅增加了机械手的运动自由度,能满足奶牛在不同站姿下的奶杯套组定位要求。首先,基于TRIZ创新理论,建立挤奶机械设备的物场分析模型和问题解决模型。基于机器人拓扑结构理论对其进行结构创新,设计出轨道式挤奶机器人主体结构。相较于国外一体式挤奶机器人的
以双滚柱包络环面蜗杆传动为研究对象,基于齿轮啮合原理及弹流润滑理论对其啮合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双滚柱包络环面蜗杆与传统的蜗杆传动不同之处在于,该蜗轮是由周向均布且可绕自身轴线回转滚柱的两个蜗轮体组装而成,蜗杆则是以该蜗轮轮齿的滚柱面为母面包络而成的环面蜗杆,传动的滚柱齿面与蜗杆的左右齿面一直保持相互啮合。该传动具有摩擦磨损更小、传动更加平稳、传动效率和传动精度更高的特点。论文主要针对该传动的基本几何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钢铁工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钢箱梁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为钢箱梁企业在国内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钢箱梁桥梁在我国不断地修建,钢箱梁施工技术也不断地得到发展。钢箱梁大多为工厂预制,质量高于现浇桥梁结构,钢箱梁桥梁受力体系明确,施工简单。同时,使用分段吊装法施工时,具有适应力强、施工效率和安全性较高的优势。钢箱梁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得到应用以缩短工期,减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