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支架植入所致血清MicroRNA改变及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tc_yz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颅内外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背景和目的:支架植入术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支架植入术的其中一个重要远期并发症一一支架内再狭窄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有关探讨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尚不多见或者互相矛盾。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和非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检验数据,探讨影响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某医院行支架植入术,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将支架内或边缘5mm处血管管腔较正常血管狭窄≥50%患者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狭窄<50%患者分为非支架内再狭窄组,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验数据和手术记录,采用卡方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颅内外动脉狭窄且行支架植入术患者56例,其中支架内再狭窄组患者8例,非支架内再狭窄组48例,两组相比较,支架内再狭窄组淋巴细胞计数升高(1.747±0.606 VS 2.365±1.079 p=0.023),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随机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淋巴细胞计数是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可能危险因素,未发现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随机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支架直径、支架长度与支架内再狭窄存在相关性。第二部分脑血管支架植入所致血清MicroRNA改变背景和目的:microRNA是一类丰富的高度保守的单链非编码内源性核糖核酸,具有在各种液体和组织中丰富性和高稳定性的特点。有研究表明,microRNA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因子,但探讨microRNA与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比较颈动脉狭窄患者植入支架前后的血液中microRNA的表达,探讨microRNA与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例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某医院诊断颈动脉狭窄并首次接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收集其手术前后的动脉血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血清microRNA的表达差异,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术后动脉血清中 miRNA-378c(p<0.001)、miR-140-5p(p<0.001)、miRNA-151b(p<0.001)、miRNA-21-3p(p<0.05)表达量较术前下降。结论:miRNA-378c、miR-140-5p、miRNA-151b、miRNA-21-3p 是预测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膀胱癌是全球第九大常见癌症,且在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即使是非浸润型的膀胱癌其复发率仍可高达30%,并且随着病程的进展,五年生存率甚至不足50%。恶性肿瘤细胞通常存在基因组不稳定性,并表现为整个染色体或片段的拷贝数扩增或缺失,并可能因此改变正常体细胞,增加其增值、侵袭、转移的能力,向恶性肿瘤细胞转化。这样的染色体非整倍性改变的现象被称为拷贝数变异(CNA,copy number abe
研究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有32%为胶质瘤,而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有81%是胶质瘤。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约百万分之五至百万分至八,侵袭性强,在各类肿瘤中5年病死率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2019年,三个团队在《自然》同时发表论文,揭示在人脑胶质瘤中肿瘤细胞会模仿正常的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形成伪突触结构,称为Neuron-Glioma-Synapse(NGS),提出这种突触结构是胶质瘤具有强烈侵袭性的
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具有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multivessel disease,MVD)的特点,而是否需要行完全血运重建(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CR),目前多数指南未作出明确指导,国内外对此也仍有争议。本研究通过分析ACS合并T
亚甲蓝光病毒灭活血浆用于临床输注多年,是我国获准用于临床输注的一种病毒灭活血浆制品。免疫介导的反应是输注血浆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亚甲蓝光病毒灭活血浆中残余亚甲蓝远低于临床引起不良反应的剂量。现有的文献表明,在低至病毒灭活血浆残余亚甲蓝浓度下,亚甲蓝对免疫细胞无明显影响。T细胞是适应性免疫反应中最主要的细胞。新生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全,T细胞与成人有所差异。本实验拟研究不同浓度、剂量下亚甲蓝对7日龄小鼠
组织介电特性指生物组织在电磁场作用下,对电磁能的存储与耗散能力,通常以相对介电常数εr及电导率σ(S/m)表示,作为生物组织的基本物理参数,组织介电特性可以反映组织生理病理状态的变化。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间介电特性普遍存在差异。通过测量组织的介电特性参数,可以为区分良恶性组织提供参考信息。现阶段在体测量组织间介电特性差异的临床应用包括:术中恶性组织边缘实时检测,磁共振电特性断层成像技术(MR EPT
第一章 球后软组织体积对评估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临床价值分析目的 利用Mimics软件对TAO患者眼眶MRI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精准化测量患眼球后脂肪及眼外肌体积。并与临床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球后脂肪及眼外肌体积在TAO病情评判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初诊TAO患者135例,共270只患眼。采集患者详细临床资料,行眼眶3.0T磁共振扫描,包
背景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是成骨表达的标志蛋白,溶酶体相关跨膜蛋白5(LAPTM5)与溶酶体的功能密切相关,而溶酶体既参与了成骨细胞矿化的过程,又在自噬中发挥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Runx2可以反式激活LAPTM5的表达,而大量的文献证实,自噬与成骨细胞的矿化表达可能具有相关关系。本实验试图通过研究Runx2/LAPTM5在MC3T3-el矿化诱导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以探究成骨与自
目的:一、研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s)动员和采集对供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评估现行方案的安全性;二、探讨PBSCs动员、采集前后供者凝血的状态与血液成分的相关性;三:探讨PBSCs动员、采集前后出凝血不良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在珠江医院行PBSCs动员和采集的供者41名,其中健康供者34名,自体供者7名,经G-CSF动员,于PBSCs采集前后行TEG与血常
目的:分析电生理监测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小脑角(CPA)区神经鞘瘤和非神经鞘瘤在短期并发症与远期面神经功能、后遗症及生存质量之间的差异。探讨术后常见神经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CPA区良性肿瘤患者手术预后提供临床证据支持。方法:单中心回顾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PA区良性肿瘤病例,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ouse&Brackmann量表和Kamofsky量表
背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疾病,同时也是我们临床工作中遇到患者视力丧失和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患者可能会永久性丧失视力。国内部分地区有相似的研究,但近年来暂无关于广东省内及佛山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流行病学特点相关调查。长期以来,已有很多学者做了术后相关因素的研究,但很多患者术后预后仍然不佳,相当一部分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难以提高。所以有必要进行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