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河口水污染控制技术的试验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xiaoqianq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水资源匮乏且利用率低,因此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修复和污水回用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由于河道入河口水质净化工艺难,污水处理率低,对流域内的自然变化和人为作用相对敏感,所以对河口水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一直受到高度重视。针对河道入河口的水污染控制技术难的问题,本论文以温榆河二排干沟渠为研究对象,对二排干污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中试现场进行施工改造,将反应池内的填料进行清洗,填料堵塞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从而保证了反应器的良好运行。为了彻底解决泥沙影响反应器生化处理效果的问题,对反应器装置进行改造设计,将格栅设计成门式格栅,采用折流式沉淀系统,以及在每个处理池之间采用折流墙.斜管过滤系统。综合式生物膜反应器采用半固定模式的异径筒填料为生物载体,对影响综合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好氧区溶解氧保持在6mg/l左右,水力停留时间维持在8h,系统有机负荷为0.78kgCOD/m3·d左右,温度15℃左右,系统达到最佳运行状况,取得稳定的出水效果。 为了提高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比较了7种水生植物净化二排干污水的效果。7种水生植物对营养物质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植物之间存在差异。挺水植物净化污水效果优于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其中水芹菜的综合处理效果最好。考察了水芹菜在二沉池内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去除率不是很稳定,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水芹菜长势良好。说明水生植物可以应用在二排干系统中。 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处理水就地回用,提高水资源再利用率的问题。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对污水深度处理进行初步研究,考察了臭氧接触氧化时间和活性炭吸附时间对二沉池出水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臭氧接触氧化时间为30min,活性炭吸附时间为20min。CODCr和NH4+-N的去除效果基本上满足了城市杂用水的标准。 试验采用的工艺方法对二排干沟渠污水取得了很好的去除效果,为河渠的水资源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并对其他排污支流污水资源化具有示范性意义。同时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为二排干污水回用系统提供数据和参考经验。
其他文献
顾随一生坚持立诚育人的教育信仰,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思想和讲授风格.本文从语文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从教育理想层面、教学层面、课堂生成层面呈现顾随先生卓越的教学思想和课
城市地下各类管线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己经成为衡量其发展与现代化程
铅铋共晶合金(LBE)优良的特性使其成为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和铅冷快堆(LFR)冷却剂(兼ADS散裂靶)的首选材料。但是高温条件下,LBE对结构钢有很强的腐蚀作用。焊接技术被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根据黄壁庄水库入库控制站--冶河平山水文站1958-2010年实测水沙资料,分析黄壁庄水库多年来的入库水沙演变情况。黄壁庄水库自建库以来入库水沙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年内分配
大庆油田回注水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SRB)大量繁殖,产生的硫化物导致设备腐蚀、垮电场等,给油田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有效地系统控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繁殖,减少
含铁尘泥作为钢铁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主要包括烧结机头电除尘灰(简称烧结灰)和瓦斯灰。烧结灰来源于钢铁生产烧结工艺过程中电除尘器的烟气收集。烧结灰中化学成分复杂,除铁元素之外,还含钾、铜、锌、铅等有害元素;瓦斯灰来源于高炉冶炼过程中重力除尘所收集的颗粒较粗的粉尘,瓦斯灰的化学成分也比较复杂,除铁之外还含有大量未燃烧完全的炭、钾、铜、铅、铋、锌、镉和砷等有害元素。本文针对国内部分钢铁企业生产过程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压电陶瓷,特别是锆钛酸铅体系,在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等产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由于铅的危害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无铅压电陶瓷的发展成为压电陶瓷新的发展方向。本文讨论钨青铜结构无铅压电陶瓷Ba_2NaNb_5O_(15)体系,通过氧化铜和氧化铋的掺杂改善其烧结特性、介电性能、压电性能,以期满足人们对无铅压电陶瓷的要求。采用普通固相反应法,讨论纯Ba_2NaNb_5O_(15)的烧结工艺及抑制钠
Highly luminescent colloidal nanocrystals have wide applications in bioimaging and various optoelectronic devices. Herein we report a facile and mild proced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