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发挥各类农业资源的作用,挖掘其潜在生产能力,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在我国各类农业资源中,草地资源占有重要地位。草地既是农牧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又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多功能、多重效益。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牧区繁荣和边疆稳定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目前我国草地生态总体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还没有根本提高,保护和建设草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界定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草地资源负荷阈值。通过构建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分解为天然草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工草地建设生产能力两部分。在草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下,草地资源负荷阈值是指草地资源与生态环境最大可能支撑的社会经济规模与质量。用草地临界载畜量、草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这2个指标作为草地资源负荷阈值的指标值。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草地资源利用现状,系统地分析了全国、地区和牧区半牧区三个层次草地资源生产能力的基本情况,用草地的产草量、载畜量、畜产品产量来评价草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大部分牧区草地超载过牧问题突出,内蒙古、新疆、甘肃和四川等省区天然草原家畜超载38%以上。
采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Miami模型计算了2020年、2030年我国草地气候生产潜力,再根据草地质量系数计算同期的草地资源质量,预测了同期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2020年中国草地质量在1000~1300千克/公顷之间,草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为生产干草39600~48400万吨,载畜能力在62000~73700万羊单位。2030年中国草地质量在3252~4228千克/公顷之间,草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为生产干草50300~59300万吨,载畜能力在76500~90200万羊单位。在所有影响因素中,降水量是影响未来天然草地生产能力最主要的因素。要改变对草地资源生产能力无限的观念,未来中国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主要靠人工种草,2020年人工种草预计生产干草9953万吨,载畜能力15149万羊单位,人工种草的草地生产能力占草地综合生活能力的20~25%;2030年生产干草20193万吨,载畜能力30732万羊单位,人工种草的草地生产能力占草地综合生产能力的34~40%。
预测了草地资源负荷阈值,2020年和2030年天然草地资源临界载畜量在5.9亿羊单位左右;2020年草地资源综合临界载畜量为73707万羊单位,2030年草地资源综合临界载畜量为90202万羊单位,比2030年增加2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测算草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发现未来草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下降,草地资源上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大。2020年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人口承载力为737万人,比2005年减少864万人;2030年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人口承载力为601万人,比2020年减少136万人。
根据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原则设计草地资源保障体系,构建了政策保障、投资保障、技术保障、机制保障的草地资源保障体系。
政策保障包括:
1、加强法制和标准体系建设,依法保护建设草地;
2、尽快建立起草地调查和统计制度;
3、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建立基本草场保护制度;
4、改变经营方式,实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
5、完善税收制度。
投资保障包括:
1、改善投资环境,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2、强化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技术保障包括:
1、草地的数字化管理体系;
2、草地保育与合理利用技术体系;
3、草畜平衡技术体系;
4、牧草产业化技术体系;
5、草地生产、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6、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科技含量。
机制保障包括:
1、稳定机构,强化政府草原管理职能;
2、以企业、协会、中介组织为主体,建立草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快市场体系、信息体系的建设;
4、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草业服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