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与初盛唐之交的诗文风尚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4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九龄是初、盛唐之交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既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又有杰出的文学才华,是初、盛唐文风转变的关键人物。本文试图通过张九龄人生经历、政治思想及文学创作的分析,结合初盛唐世风、士风、诗风的演变来认识张九龄对唐诗的开拓创新之功:通过对其创作主张及诗文的分析,勾勒出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的发展轨迹。 第一部分:张九龄与盛唐政治。 张九龄作为开元名相,他为开元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张九龄刚正的人生操守和躬行直道的政治品节对盛唐文人“不屑局束于微禄,不肯屈节于权贵”文化心态产生积极影响。二,张九龄在“文吏之争”中,以其以文举人的选才标准,使得大批文士进入政坛,促进了开元文坛的繁荣。 第二部分:张九龄与盛唐之音。 张九龄以当朝重臣和诗坛领袖的地位大力提拔奖掖文学之士,团结了孟浩然、王维、卢象、皇甫冉等诗人,同时倡导恢复诗歌的缘情体物传统,以自身创作力排绮靡文风,将开元诗坛的创作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开启了盛唐诗坛。 一,张九龄的文学创作。分为诗歌创作和文章创作两部分。从山水纪行诗、酬唱寄送诗、奉和应制诗、感遇咏怀诗四个方面对其诗歌创作予以综合考察,藉以探讨初盛唐诗歌转变的轨迹以及盛唐诗歌的精神面貌。山水纪行诗多表现风清月朗的江山与孤高清莹的襟怀,风格清新自然,开清淡一派。酬唱寄送诗是其吐露心曲,袒露情感的工具,是诗人灵魂的写照和独白。奉和应制诗作歌颂太平盛世和皇室功德,是当时政治生活的记录,留下开元之治的影子;具有政治化倾向,对盛唐文人精神面貌的改变有直接的激励作用。感遇咏怀诗体现了风骚传统及建安风骨,表现出诗人的高尚情操和政治抱负,对扭转齐梁以来的浮艳文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陈子昂比较,其审美趋向呈现了由初唐之“正”到盛唐之“醇”的转变。 张九龄的文章广泛而深入地涉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重大方面,在“燕、许”的基础上,大大加速了唐代文章骈散结合的过程。 二,“九龄风度”的文化内涵。以儒为主,儒道互补,全身持性与兼及天下兼容互补,构成张九龄文化价值取向的一体两面,使他能灵活面对人生的进退和穷达,形成随缘自适守正中和的文化心态和温文尔雅的“九龄风度”,这种价值取向及美学追求直接影响了盛唐文人的审美理想和诗歌创作。 三,张九龄的文宗地位。他以名相之身份大量延纳人才,同时营造了唐代文化建设的宽松环境。这一切都给广大唐代士子以激励、呼唤和感召,也为盛唐气象作了人才、氛围上的充分准备。 自武后至中宗时代后期,直到玄宗开元时期,张九龄继张说之后,以宰辅重臣的地位主持文坛数十年,除自身的创作实践之外,着重标举了一种弘远阔大的审美境界,并直接提拔了众多杰出的诗人,以其权威性的力量,适逢初盛唐之交的关键时段,从而对盛唐诗歌的实际走向构成毋庸置疑的直接推动。
其他文献
<正>中国矿业公司亟需集体反思战略定位十三年前,中国向全世界响亮地提出了"走出去"战略,中国矿业公司由此迈开了融入世界矿业版图的大步。这十余年时间里,中国矿业公司可谓
由于受研究生供需关系变化、就业市场的不健全、研究生自身择业观、心态、定位不明确、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本文在分析研究生就业陷入困境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逐渐出现大量的现代型纠纷,这些纠纷实质就是有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纠纷。我国传统的民事诉讼理论认为,只有直接利害关系人才能提起诉讼,才能成为
规模经济作为企业并购的根本动因,它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必然产物。企业并购一方面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使企业提高控制市场的能力,促进垄断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企业
本论文拟通过对现代汉语中“这/那”及其相应其他形式的使用情况考察,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借鉴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知识,探求影响“这/那”及其相应其他形式使用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这
目前,国内对物流的研究日渐深入,而众人瞩目的焦点可以说是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集现代运输、信息网络、仓储配送、营销策划等诸多业务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信息系统的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蔬菜面积越来越大,地膜马铃薯及露地菠菜在冀东一带广泛种植,为广大菜农带来较好效益,但是其生长过程中受多种杂草的危害,特别是苗期受害后对其总产量影响较大
<正>Question为加强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交通企事业单位在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能源,控制和逐步消除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信息时代的今天,经济、技术的日趋全球化使得国际联系更加紧密,地区安全直接影响到世界的稳定与发展。而作为东北亚战略核心的朝鲜半岛问题更是成为国际社会备加关注的焦点。
众所周知,要真正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道绕不过的“坎”。而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这一点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共识。世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