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北岸湖滨湿地的净化效能及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特征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x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滨带作为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渡区域,是两个生态系统间互相作用与发展的桥梁及纽带。由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等因素的影响,湖滨带的天然环境状况频频受到干扰,导致湖滨带湿地功能的衰败以及湖泊水华现象严重等后果。随着《云南省抚仙湖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实施方案(2017-2020)》的顺利施展,湖滨湿地带的生态修复及完善治理俨然成为抚仙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核心要素,是改善水质和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点环节,也是贯彻落实我国“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的重大举措。抚仙湖的水质状态较稳定,是全国少有的Ⅰ类水资源湖泊,孕育了古生物化石群和古滇文化,在玉溪市“三湖”生态环境城市群中的构建是焦点般的存在,同时也是滇中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为珍贵的保障资源,其生境保护及恢复的意义重大。抚仙湖北岸区段面积超过了抚仙湖整个流域中陆地径流面积的40%,由于抚仙湖北岸沿湖村落众多、人口集中、农田地的规模大、主要入湖河流集中、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等多方面原因,致使北岸流域环境问题最为集中,导致北岸湖滨湿地带成为湖泊生态系统中受人类活动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本研究以抚仙湖流域北岸的4个湖滨湿地和7条主要入湖河流为研究区域对象,探讨了北岸湖滨湿地对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和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质变化以及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为抚仙湖北岸湖滨湿地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数据支撑。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抚仙湖北岸湖滨带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绿地、湿地、道路、建筑及广场铺装五类,实地考察结果显示,绿地和湿地是研究片区内首要的用地类型。湖滨带湿地栽培的植物种类繁多,芦苇在栽种中占据了较高的比例;2.广南营—沙亥河湿地年处理入湖减少量为:总氮11 t/a、总磷0.044 t/a;小白祥湿地年处理入湖减少量为:总氮4.342 t/a、总磷0.542 t/a;马料河湿地年处理入湖减少量为:总氮4.453 t/a、总磷0.912 t/a;窑泥沟湿地年处理入湖减少量为:总氮6.494 t/a、总磷0.066 t/a;4个湖滨湿地2021年全年对总氮和总磷负荷的削减总量分别为26.289 t/a和1.564 t/a;3.抚仙湖北部片区的7条主要入湖河流除窑泥沟水质在Ⅳ到劣V之间,其余6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均能达到Ⅲ类入湖标准。单因子评价结果显示,抚仙湖北岸入湖河口处首要的污染因子为总氮,并且氮、磷元素是研究区域内最为主要的污染元素。另外,各采样点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在1.23~8.37之间,其中窑泥沟采样点受到了严重污染,其余六条入湖河流汇入口均处于轻度污染状态;4.通过对比分析流经湿地和未流经湿地的4条入湖河流水质近三年的变化情况,发现马料河污染物含量的下降最为明显,说明马料河湿地的建成改良了入湖水质,流经湖滨带湿地的入湖河流水质净化效果更加明显。
其他文献
白龙江是嘉陵江的第一大支流,属于长江流域,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流域海拔介于450~4900m之间,年平均降水500~900mm,了解该流域的水文变化对理解南北过渡带地区水文循环有重要意义。径流量重建被用于延长流域径流量序列,有助于了解无实测数据时期径流演变特征,同时结合未来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径流演变趋势,可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用水量增长方案提供数据基础。本研究遵循树木年轮水文学的基本原理和
学位
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极端水文事件频发,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作为人类活动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之一,在相同气候条件下,LUCC是导致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对区域极端水文情势产生重要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差异较大,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极端水文效应间存在对冲效应和叠加效应,增加了量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极端水文情势影响的研究难度。金沙江近年来极端
学位
汞(Hg)是一种毒性极强的重金属,在水环境中可被转化为剧毒的甲基汞(MeHg),进而通过食物链/网对各类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极有必要降低水中Hg的污染水平,防止废水中的Hg进入水环境中。本研究在考察颗粒态生物炭和普通砾石对水溶液中Hg(Ⅱ)的去除效率的基础上,以生物炭为基质,构建间歇曝气式人工湿地处理含Hg(Ⅱ)废水,通过分析湿地植物对Hg的富集作用、Hg在湿地基质中的总量及赋存形态以
学位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分,在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幅提升了我们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布模式及其驱动机制的解析能力,相关研究已成为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尽管云南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但该区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仍远落后于其它生物类群,有关该区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空缺。基于此,
学位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在城市污水厂处理过程中无法被完全去除,随污水厂排入水域环境,最终汇入海洋,所以城市污水厂是水域环境中MPs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比现有不同污水厂中不同的处理工艺对MPs去除效率的不同影响,从而可以筛选出对MPs去除率最高的污水处理工艺,进而指导未来污水厂中处理工艺的选择、达到优化城市中污水水质的整体管控的目的,同时可以扩展对水域生态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影响程
学位
环保、成本低廉的栽培基质是解决设施土壤退化问题的主要措施和无土栽培技术革新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在蚯蚓粪原位替代土壤和蚯蚓原位处理中添加惰性碳源生物炭替代蚯蚓粪和牛粪中部分总碳,提高基质保肥保水性能,改善养分状况,增加作物对养分吸收,构建出一种栽培基质持续自我更新和作物原位轮作的新型无土栽培系统,研究其对蚯蚓粪基质性状、作物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蚯蚓粪持续更新无土栽培系统对基质
学位
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而土壤有机碳(SOC)在碳循环中的重要地位和在气候变化中的敏感性都意味着其含量的微小变化都会对气候变暖起到重要的反馈作用。山地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调节全球碳、氮循环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海拔梯度对区域微气候的改变会造成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因此高原山地因其明显的海拔梯度表征成为陆地
学位
通常来说,如何及时有效地去除厨余垃圾中含量较高的有机质及水分,是避免其发酵产生垃圾渗滤液、恶臭气味和微生物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提高垃圾处理效率的关键,也是“双碳”倡议下垃圾分类行业亟需解决的难题。然而,当前大多数国家仍采用直接焚烧法进行厨余垃圾处理,但在不添加任何辅助剂的条件下,厨余垃圾较低的热值使其难以单独燃烧。相关研究表明,对厨余垃圾进行干燥脱水预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其含水率并消灭部分微生物,减轻
学位
河流障碍物改变了河流的连通性,造成鱼类栖息地破碎化,是鱼类种群衰退乃至灭绝的重要因素。以往关于澜沧江水电开发对河流连通性的影响研究较少,且主要关注干流大坝,忽视了支流上的小型障碍物。本研究以澜沧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高清遥感卫星影像进行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对澜沧江全流域的河流障碍物做了详细的筛查,首次建立了完整的流域障碍物数据库,并对流域连通性进行评估,分析了澜沧江连通性的现状。对比人工目视解译的
学位
厨余垃圾一般是指在家庭日常烹饪中废弃食用的生料、剩饭剩菜或果蔬等易腐的有机垃圾,水分大,有机物质含量高,盐分含量高,油脂含量高等。目前,厨余垃圾的处理量与产量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因此,厨余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焚烧处理厨余垃圾的减容性效果明显,大多数城市厨余垃圾现在最有效的处理方式就是干燥处理。然而,厨余垃圾的含水率会大大降低垃圾的燃烧热值,影响焚烧效率。因此,需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