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徽高校已从为打破旧世界而培养革命干部的阵地,逐步转向了为创建新社会而培养建设人才的摇篮。这既体现了中共“为人民服务”的建党宗旨,也反映了新形势下国家建设的客观要求。但此后不久,在“左”倾思想的指引下,安徽高校党的建设被逐步纳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这不仅违背了共产党的建设宗旨,也毁坏了安徽的高等教育事业。本文以“历史脉络”为线,以“典型个案”为点,以“经验教训”为结论,分四个阶段考察了1949年—1966年安徽高校党建的发展脉络,提炼和概括它在每一阶段所呈现的历史特点。第一阶段,即1949年-1953年,主要分析面对身份的转变,执政条件下的中共在安徽高校中如何开展党的建设,其方式、任务、和目标有何不同;第二阶段,即1953年-1957年,主要分析安徽高校是如何以服务于“一五”计划经济建设这个目标而展开党的建设;第三阶段,即1957年-1961年,主要分析大跃进时期安徽高校党的建设的特征、成就和问题;第四阶段,即1961年-1966年,主要分析大跃进后到“文革”之前,安徽高校在“左”倾思想的指引下,怎样一步步地陷入到“文化大革命”的深渊。通过对1949年—1966年安徽高校党建史的概括,还可获得以下几点历史启示。一是高校党的建设须确立正确的建党目标,防止割裂“红专”的关系。二是高校党的建设须坚持以思想建党为基础,克服理论教育的庸俗化。三是坚持以发展党组织为重心,加强在知识分子中的建党工作。四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纠正建党方式的“运动化”。总之,高校党建必须立足实际,坚持科学发展。一方面要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高校党的机体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增强高校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