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欺骗的消退机制:消极反馈和作弊妨碍的作用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a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欺骗不仅会伤害到自我欺骗的个体并造成个体损失,还会促使不道德行为发生,导致企业、政府的破产,甚至会酿造社会灾难。探究如何消退这种代价高昂的自我欺骗,有助于个体和组织更好地监控自我和他人的自我欺骗行为来避免个体或者组织的损失,并会减轻自我欺骗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可促进个体和社会健康的发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实验范式,通过消极反馈(自然状态下自我行为认知或自我欺骗发生前、后的他人反馈干预)和作弊妨碍(自我欺骗发生前的不道德行为干预)来探究自我欺骗的消退机制。
  研究一采用前瞻性范式,来考察自我欺骗中的积极信念,并考察消极反馈对这种积极信念的影响。实验1中答案组(测试图的下方提示答案)和控制组(无答案提示)需要完成两次测试,在测试1后,被试对测试1成绩进行估计,并预测测试2的成绩。实验结果发现,相比控制组,答案组被试在测试2的预测成绩更高,且两组被试真实成绩无差异,这表明答案组被试发生了积极的自我欺骗。实验2在测试1后分别给予两组被试消极反馈(vs.无反馈),然后测量两组被试在两次测试中预估成绩与真实成绩。实验结果发现,与无反馈条件相比,反馈条件下答案组和控制组被试的测试2的预测成绩无显著差异。
  研究二采用前瞻性范式,考察消极反馈在时间进程上(4次测试、2次消极反馈)对自我欺骗消退的影响,以及不同消极反馈(无、模糊、真实)对自我欺骗消退的影响。实验3在测试2以后提供两组被试两次消极反馈(vs.无反馈),结果发现,测试1中在无反馈和消极反馈下答案组的真实成绩和估计成绩均显著高于控制组。测试2、3、4中无反馈条件下的预测成绩显著高于消极反馈条件。结果还发现,组间比较的自我欺骗结果与组内比较的不一致。实验4在采用金钱奖励和不同消极反馈条件来进行实验操作。结果发现,测试1中,三种反馈条件下的答案组估计成绩和真实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测试2、3、4的无反馈条件下的预测成绩显著高于模糊消极反馈和真实消极反馈,模糊消极反馈条件的预测成绩显著高于真实消极反馈。组间比较的结果与组内比较结果保持一致。实验5在实验4的基础上,启动金钱奖励下的竞争模式。结果发现,测试1中,三种反馈条件下,竞争组与无竞争组之间的估计成绩和真实成绩均无显著差异。无反馈条件,测试2、3、4竞争组的预测成绩组显著高于无竞争组;在模糊消极反馈条件下,测试2和测试4的预测成绩显著高于无竞争组。
  研究三采用前瞻性范式,来考察消极反馈条件下作弊妨碍对自我欺骗消退的影响,以及不同自尊者的个体差异。实验6中设置了作弊妨碍,即被试需要按键主动看答案作弊。结果发现,在测试1中,三种反馈条件下,妨碍组被试的估计成绩和真实成绩均显著低于无妨碍组;在无反馈条件下的3次测试和在模糊消极反馈条件下测试2中妨碍组被试的预测成绩显著低于无妨碍组。实验7筛选出高低自尊被试施测,结果发现,测试1中妨碍组和无妨碍组的高低自尊者的估计成绩和真实成绩均无显著差异。无妨碍组中,在测试2、4中无反馈条件和模糊消极反馈下,以及测试3中真实消极反馈条件下,高自尊被试的预测成绩均显著高于低自尊被试。妨碍组中的高低自尊者的预测成绩在不同反馈条件下均无显著差异。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前瞻性”范式是一种研究自我欺骗的有效实验方法,它能有效通过诱导的作弊行为来建立积极信念,进而诱发自我欺骗的发生。实验中,相比无动机条件下,金钱奖赏的动机有利于诱发自我欺骗。消极反馈通过自我欺骗发生前阻碍个体积极信念的建立和自我欺骗发生后削弱个体积极信念,并提高自我认知,来减少自我欺骗的发生。自我欺骗不会在消极反馈后立即消失,而在时间进程中逐渐消退。模糊消极反馈能够有效地减少自我欺骗的发生,但并不能消退自我欺骗;真实消极反馈比模糊消极反馈更能有效地削弱自我欺骗的发生,并能促进自我欺骗的消退。作弊妨碍可有效地减少了作弊行为和对自我成绩积极信念的建立,提高自我作弊行为的意识,从而削弱自我欺骗,并在消极反馈条件下加速自我欺骗的消退。自尊与自我欺骗呈正相关,且高自尊者的自我欺骗的消退要慢于低自尊者,但这种相关性只在无作弊妨碍条件下有效。
  自我欺骗消退后,个体有着更好的成绩表现。个体会在自我欺骗消退中受益,消退自我欺骗有利于个体的长期发展。自我欺骗的消退不仅来自个体对自我行为的内省,也来源于他人或者组织者的消极反馈、不道德行为的干预。社会或企业的组织者可以通过重复多次消极反馈来消退个体自我欺骗,采用真实模糊反馈可以更有效地消退自我欺骗;也可塑造个体的积极价值标准,通过不道德行为的干预(如作弊妨碍)来提高不道德行为意识,进而有效地促进自我欺骗的消退。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及其受体(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在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原发性翼状胬肉及正常结膜组织进行细胞培养,根据年龄>50岁和年龄≤50岁分为4组,翼状胬肉组:A组:年龄≤50岁组、B组:年龄>50岁组;正常结膜组:C组:年龄≤5
目的:近年来国内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层出不穷,如恐怖袭击事件、海啸、SARS与禽流感的蔓延以及2019年以来在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会导致经济的损失、政治的动荡,也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既往研究显示,大约50%~70%的人一生中可能曾暴露于创伤性事件中~([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人们会出现的一系列的心理及生理反应,我
该文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权益侵害不当得利概说.在此部分,作者对权益侵害不当得利制度的概念及功用进行了阐述.在此部分,作者还把权益侵害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做了比较,并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竞合的可能性.第二部分:权益侵害不当得利发生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作者认为,在中国,应以是否侵害了权利人的专属权利作为标准来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权益侵害不当得利.其包括两个方面,即行为的违法性和保有利益的不正当
学位
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青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培养的论述为指导,同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在进行大量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调查等工作之后,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自编的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在编制量表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对大学
在研究教材、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发展四基达成学习目标,引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思考、猜想、验证、质疑、再思考、再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对于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教师在备课时,研读课本的主题图和关键语句,挖掘在教材背后具有内隐性的思维活动经验,从而帮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发
社会各部门和高校历来重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了广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制约着培育成效。只有建立健全培育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培育的实效性。文本在调查培育现状,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社会主
学位
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移动设备的普及,社交网站的出现为人们进行社交活动提供了另一重要场所。截止到2018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主流社交网站的网民使用率分别占我国整体网民的83.4%、58.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且以青少年群体为主。  尽管社交网站的出现为关系的联接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因其具有较强的用户粘性,用户频繁
学位
阐述了精铸管件的工艺探索,提出在今后的熔模精铸管件的铸造生产中应注意的几点铸造工艺性要求。
本文的研究目的:探究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关键因素。即网络社交是如何通过依恋和自恋来影响大学生的婚恋观。本文研究过程: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对影响婚恋观的主要因素,网络社交、依恋、自恋在人口学变量,性别、户口类型、是否单身上进行差异性检验。其次,本文对影响婚恋观的主要因素,网络社交、依恋、自恋与婚恋观进行了相关分析。然后,本文对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中依恋的中介作用分析与自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分析。最后通过
学位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据表明自我在大脑中被表征为一种“整合剂(integrativeglue)”,对人类知觉、记忆、情绪和决策等认知过程产生广泛影响。根据前人研究,自我的这种作用同样被发现在奖赏领域,即当奖赏与自我关联时(与他人关联相比),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神经反应。已有研究提出了自我和奖赏加工的三种关系模型:独立模型、整合模型和平行加工模型,以此来阐述两者在认知和神经机制上的相互关系。然而,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