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y3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叔本华是19世纪下半期德国哲学家,西方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变过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叔本华哲学以反传统和宣扬非理性为特征,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虽然后人对叔本华研究众多,但对叔本华认识论思想方面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因此,进一步研究叔本华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实事求是的评析,是必要而有意义的。全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叔本华哲学的总体结构。叔本华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其唯意志哲学为基础的。认识论作为其哲学思想的一部分,与他整个思想是有机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在对他的认识论思想作深入研究时,就有必要对他思想的总体结构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了解他的认识论思想与他的其它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认识论思想在他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部分——叔本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思想的形成。包括叔本华认识论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条件,以及叔本华对前人认识论思想的批判继承。近代西方哲学把哲学的重心由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把认识论的研究作为说明和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入口,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划分为经验论和唯理论,但是不论那一种理论,都是以主客分立为前提的,所谓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这两种认识论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和矛盾,随着它们的发展,二者出现了融合的现象,但是,对于主体如何超出自身去认识和自己异质的客体,去最终认识世界,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难题。通过对康德、黑格尔的批判继承,叔本华用非理性的直观认识代替理性主义认识,试图用直观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传统理性主义无法解决的认识难题。第三部分——叔本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个方面:认识的对象、认识的方式、认识的结果。说明了叔本华非理性的直观认识对象就是表象、理念和意志,它们具有各自的特征;依照对象的不同,叔本华的直观认识分为三个类型:对表象的悟性直观、对理念的审美直观、对意志的道德直观。在叔本华看来,理性认识只能认识表象世界,它的作用很小,只是对悟性直观后的经验内容加以概念化,不能认识本质世界即生命意志的世界,而要对意志世界的认识只有借助于伦理直观才能实现;认识的实质是生命意志的工具,激情、意志、欲望是认识的动力;认识的结果是意志真实存在于“无”的最高境界。第四部分——叔本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评析,首先指出叔本华的认识论思想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先河,丰富了认识论的内容。其次指出它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它否认了事物的真实性、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否认客观真理;是一种非理性主义思想,如把生命意志作为世界本体,强调欲望本能的支配作用,认为直觉、灵感、顿悟才是达到客观认识的真正手段;最后指出叔本华认识论思想存在的一些合理因素,包括批判了理性主义认识的片面性,揭示了非理性因素和认识形式的作用,肯定了认识中主体的能动作用等几个方面。总之,叔本华的认识论实现了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转向,它在认识论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同时他以非理性的直观认识消解主客二元分立思维方式,突出了认识的主体作用,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创造性地di的解决问题的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育制度、科学的培养模式,以及优秀的师资队伍、良好
经费不足是目前我国多数国家重点实验室存在的问题。该问题得不到解决的一个原因是“等靠要”,没有充分调动实验室内部的积极性。根本解决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问题,争取国家支
<正> ~~
本文通过对松花江哈尔滨江段制糖废水一九九一──一九九五年四个冬季的水质监测,以生物化学需氧量(BOD5)、化学耗氧量(COD)及zzzz溶解氧(DO)指标作参数说明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污染较
新时代反腐倡廉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汲取与借鉴,需要对其中的廉洁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张謇先生的廉洁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得益于家庭
近几年,多媒体教学迅猛发展。它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功能于一体,具有信息呈现多媒化、教学方式个别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环境自主化等特点,
刘家峡水电厂开关站工程系为刘家峡水电厂众多项目中较大的而且比较复杂的一个技术改造项目,2006年8月刘家峡水电厂开关站工程项目正式启动,该工程的建设,能够满足刘家峡水电
成本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比如人力、物力、财力等,为了达到特定目标所失去或放弃的资源的货币表现称之为成
学位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单一体制和模式已被打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自1999年起的高校
微博已成为"正能量"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它的传播优势体现为:网络中"微关系"能凝聚成大力量;快捷的交互性能及时主推"正能量"的传播;"意见领袖"有效引领"正能量"的传播。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