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GB1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型变化的作用及其机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进行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storation,OGD/R)以模拟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状态。观察损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达情况以及正常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转化为A1型和A2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情况,探讨HMGB1对经过OGD/R模型损伤后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亚型变化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观察体外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损伤处理后活化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向A1和A2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型的转化情况。培养取自1-2内新生的SD大鼠的乳鼠的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建立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模型。实验共有四组:正常组(正常培养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不做特殊处理),OGD6h/R6h(氧糖剥夺6小时/复氧复糖6小时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细胞),OGD6h/R12h(氧糖剥夺6小时/复氧复糖12小时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细胞),OGD6h/R24h(氧糖剥夺6小时/复氧复糖24小时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细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上述四组细胞培养基内(即细胞外的)HMGB1含量。接下来,采取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上述四组细胞中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C3和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S100A10的表达情况。第二部分,观察抑制HMGB1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型转换情况及其功能变化。通过第一部分实验找出A1型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最多的时间点。通过转染携带HMGB1沉默基因的慢病毒干扰细胞合规部蛋白的表达,通过丙酮酸乙酯(Ethyl pyruvate,EP)抑制HMGB1的表达。实验分为五组进行:正常组,模型组(氧糖剥夺/再灌注组),HMGB1干扰组(携带HMGB1沉默基因的慢病毒与正常星形胶质细胞共同培养后进行氧糖剥夺),阴性序列转染组(将携带对HMGB1基因没有影响的慢病毒与正常星形胶质细胞共同培养后进行氧糖剥夺),HMGB1+EP组(氧糖剥夺/再灌注+E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细胞培养基中HMGB1,谷氨酸,IL-1β,TNF-α含量,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上述四组细胞中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C3和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S100A10以及HMGB1蛋白的表达含量。第三部分,观察HMGB1通过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亚型的调节作用。实验分为五组进行:正常组,模型组,HMGB1抑制剂组,TLR4抑制剂组,NF-Κb抑制剂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细胞培养基中HMGB1,谷氨酸,IL-1β,TNF-α含量,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上述五组细胞中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C3和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S100A10以及TLR4和NF-Κb蛋白的表达含量。结果:1.在第一部分实验中:观察体外氧糖剥夺/复氧复糖处理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亚型的表现情况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回报:与正常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基相比,其余三组进行了OGD/R损伤的细胞培养基中的HMGB1含量明显增高(P<0.05),且在复氧复糖24小时时,HMGB1含量达到峰值。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未进行OGD/R的正常培养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相比,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C3蛋白的表达量增高(P<0.05),且在复氧复糖12小时后表达量最多。S100A10蛋白表达含量经氧糖剥夺损伤后也呈上升趋势,并且与正常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表达量最多的时间点在复氧复糖损伤后6小时。因为本实验侧重于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因此我们选择OGD6h/R12h作为后续实验的典型时间点。2.在第二部分实验中:观察抑制HMGB1后,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型的影响以及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ELISA结果显示:与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相比,sh RNA转染组和HMGB1抑制剂EP组细胞培养基中HMGB1、谷氨酸、IL-1β、TNF-α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而阴性序列转染组与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损伤组相比,sh RNA转染组和HMGB1抑制剂EP组C3蛋白、S100A10蛋白、和HMGB1表达减少(P<0.05),而阴性序列转染组与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相比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3.在第三部分实验中:观察HMGB1通过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亚型的调节作用。ELISA结果显示:与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相比,HMGB1抑制剂EP组和TLR4抑制剂CLI-095组以及NF-κB抑制剂BAY11-7082组细胞培养基中HMGB1、谷氨酸、IL-1β、TNF-α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而阴性序列转染组与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损伤组相比HMGB1抑制剂EP组、TLR4抑制剂CLI-095组以及NF-κB抑制剂BA11-7082组C3蛋白、S100A10蛋白、TLR4蛋白、NF-κB蛋白表达减少(P<0.05),而阴性序列转染组与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相比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HMGB1释放增多,细胞开始向A1型和A2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化。2.抑制HMGB1可减少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向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转化。减少谷氨酸的释放,有利于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3.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可通过HMGB1/TLR4/NF-κB通路促进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向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转化。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对高龄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及术后认知功能(POCD)的影响。方法: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择期行前列腺电切术的高龄患者60例,年龄70~85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法分为布托啡诺组和生理盐水组.布托啡诺组于麻醉后改变体位时静脉滴注布托啡诺0.01mg/kg,生理盐水组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T0)、给药时(T1)、给
目的: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单节段LSS患者50例,在我院脊柱病区于2017年6月-2019年6月分别行OLIF22例,PL
目的:分析及探索复杂性肛瘘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用以识别高危患者,加强患者管理,为减少复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375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可能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性别、年龄、吸烟史、肛瘘手术史、瘘管位置、内口分布、糖尿病史、存在脓液、发病到手术时间、术中挂线10项指标,采用单因素及Logi
目的:探讨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应用不同浓度七氟烷对QTc、QTd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120例,分为1.5%七氟烷(A组)、2.0%七氟烷(B组),2.5%七氟烷(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30例。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分别于诱导前(T0)、气腹前(T1)、气腹后30min(T2)、气腹结束后5min(T3)、拔管(T4)、出手术室
目的:探讨神经肽Y(NPY)、P物质(SP)水平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性。方法:选择椎管内麻醉下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102例病人,根据术前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DM组,49例)和非糖尿病组(NDM组,53例),再基于术前伴心血管疾病(CVD)与否,划分为4个亚组:糖尿病合并CVD亚组(DM-CVD亚组)、糖尿病未合并CVD亚组(DM-NCVD亚组)、非DM合并CVD亚组(NDM-CVD亚组
目的:通过股骨3D数字化模型,提出一种新的股骨颈前倾测量方法,结合经典股骨颈前倾角,为复杂性人工髋关节置换和翻修术中股骨柄假体置入提供解剖学数据,提高假体置入准确性。方法:以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行CT检查,年龄介于50-80岁,范围包括双侧股骨的41例患者数据,共计82例正常股骨为研究对象。通过软件分别重建出每例股骨的3D数字化模型后,选取股骨内上髁、外上髁、大粗隆上最突出点形成的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防治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效果及潜在机制。方法:将30只的SD大鼠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使用糖皮质激素构建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模型,给予hUCMSC进行干预,4周后分离股骨头组织,利用HE染色评估股骨头组织空骨陷窝的发生率,Micro-CT评估股骨头骨密度和微观结构,Tunel染色评估股骨头成骨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细
目的: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为腹部疾病外科术后前哨出血患者初始诊断方法的有效性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此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科收治的45例腹部疾病外科术后前哨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DSA造影表现和介入治疗疗效。结果:DSA首次血管造影发现45例患者中阳性表现的患者31
目的:通过分析三种不同的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探求三种微创术式的合理应用,探讨三种微创术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9月因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就诊于我科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或经胆囊管探查术(LT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LC+LCBDE+T管引流术)、B组(LC+LCBDE+一期缝
目的:观察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OGD/R)后,BMSCs来源的外泌体对轴突再生的作用,及对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蛋白(PTEN)、微管蛋白3(β-tubulinⅢ)等的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来源的外泌体对PC12细胞OGD/R后可能的轴突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为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大鼠原代BMSCs的提取及外泌体的提取与鉴定。10只SDF健康清洁雌性大鼠,颈椎脱臼法处死,取出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