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马伯乐》——论萧红的生存意识与艺术个性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sw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伯乐》是萧红生前发表的最后作品,是除却《呼兰河传》外萧红另一部长篇作品。以往研究常忽略这部小说,有限的评价多集中于马伯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国民弱点。本论文以文本和作家人生的细致梳理为出发点,将小说的主题意蕴、创作心理、生存揭示、儿童经验、幽默讽刺手法等重新阐释,同时将其纳入萧红创作历程中,对作家的生存意识与其作品对人的关注和悲哀情绪的连结进行了详细的论析,以此探寻萧红文学追求的深度进向和独特建构。文章结论是,《马伯乐》是萧红生命后期对生存困境和寂寞感的变相抒写,在展示人物命运和抗战现实的同时,表达出对生存的思索与质疑;萧红的全部创作贯彻始终的是对人生命与生存的关注和思考,这一点在《马伯乐》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和特别的表现。 《马伯乐》并非意在塑造一个承载国民性批判的“典型”形象,萧红将自己真实的人生境遇进行变相重组,以青岛、上海和武汉作为背景,展现马伯乐“逃难”人生和悲哀、惶惑的心理。不断逃亡的命运噩梦般延宕、生活情感方面的烦恼、写作事业的彷徨压抑导致作家陷入低沉的生命情绪中,小说充满着自我分析与自嘲的情绪。 带着对理想生命情态的吁求,萧红始终关注、书写着对生命和生存的感悟与思索。《马伯乐》细致描摹出作为生存的个人所无法排遣的孤独和寂寞体验,同时通过抗战中形形色色人生的展示,进一步绘出生存的困窘、绝望,体现出萧红对生存的荒诞和宿命的发现与理解。儿童经验运用于描写马伯乐的三个孩子和马伯乐对世界的隔膜与孤独感,与以往回忆童年和追溯人格不同,更多体现为对生存困境的消释。 《马伯乐》表现出萧红抒情之外的幽默反讽个性。她运用多种讽刺手段,实现了对自私、虚伪、无聊、麻木等做法和人生形态的讽刺。在描述马伯乐命运的时候,则用幽默的笔调实现了一种整体性的反讽,表达出生存困境的无法调和。马伯乐作为知识分子形象带有时代特征,文本与作家生命的呼应构成了与经典知识分子形象的深刻不同。
其他文献
本文以唐前小说中的幻境模式为研究对象,着重梳理了神仙世界和幽冥世界这两个幻境类型在中国叙事文学中发生、发展、演变的脉络,通过对这一文学母题的分析,总结中国古代小说在神
遗民词人群是清初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它出现于明清易代之际,与当时社会各个层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对当时及后世的政治、文学、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而言,遗民词人对清
学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详细介绍了膨胀土地区的技术特性及膨胀土地区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措施.
中法战争文学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多种形式,既包括近代内容涉及到中法战争的所有纯文学作品,又包括近代与中法战争有关并具有一定文学性的非纯文学作品。中法战争文学研究是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散文作家,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在初期新文学的倡导者、参与者中,周作人是可以胡适、鲁迅并列的三位影响最大的
学位
The singularly perturbed initial boudary value problem for the nonlocal reaction diffusion systems was considered. Using iteration method the comparison theorem
要掌握好运用好一门语言,必须具有丰富的词汇。然而,在教学中,高中英语学习还主要是采取直接讲授、题海战术,习题讲练,可以说词汇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多不
简要分析了天然气门站贸易计量管理的依据,贸易结算用流量计的特征和贸易计量管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