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志》与博物空间观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Woolf_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晋张华《博物志》作为唐前小说中的博物一类,历来相关研究不足。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后,现当代学者多从小说史角度加以阐述,并归诸志怪一类。本文力图脱此窠臼,还其本来面目,以建立博物空间观体系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手段,重新考察《博物志》的归类,及博物空间观的诸种表现对于唐前小说独立体式的积极促进。本文分为序言、正文与结语三个部分。序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历来对于《博物志》的研究情况,及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没有涉及的层面。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前时期的空间意识作一概述。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博物空间观的体系构成及具体表现。本章先对《博物志》内容进行简单梳理,由此得出文本中存在的直观而感性的博物空间观念。再从三个层面剖析博物空间观的构成体系及相关表现形式,并对这种构成体系及表现方式所具有的构成特点进行阐述。在构筑博物空间观体系后,重新回到《博物志》文本,对博物空间观的具体表现进行逐一的深入分析。第二章,博物空间观的文学风貌与溯源。本章主要在前一章的体系架构基础上,对《博物志》中体现的诸多博物空间意识进行较为系统、较为深入的梳理、归纳,以求使这个构建的博物空间观概念相对严密,并考察这个独特的空间观念体系在唐前博物小说中投射出的文学色彩。通过归纳出博物空间观的三种表现特征,详细论述博物空间观在《博物志》中最重要的文学性表现:空间审美特征;及其三种表现方式:宏大审美——统一的博物空间观、幻想审美——动态的博物空间观、悲剧审美——诗意的博物空间观。并考察《博物志》中生命意识的凸显对于空间审美的重要作用。同时,探讨博物空间观的三种文学内蕴:非理性的直觉空间意识、与现实紧密呼应的道德因素、知识性传承方式的转变,并综合考察三种文学内蕴对于博物空间观的空间审美意义。最后,对博物空间意识的缘起与发展作一整体考察。第三章,博物空间观对博物小说及唐前小说独立体式的促进作用。本章主要讨论的是博物空间观对于博物小说在唐前小说中独立分类的作用,以及博物空间观对于唐前小说在整个小说发展史中的独立位置的促进。首先,对于历来研究者的观点进行相关考察,指正不足,从量的角度对审美特征进行新的层面的考察,得出博物审美与志怪审美的差别,从而确立博物小说得以独立分类的依据,并进一步讨论“实”与“虚”的不同审美效果,佐证博物小说的文体独立。其次,通过对鲁迅“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进行辨忻,探讨目前对唐前小说的独立创作状态的理解,并从博物空间观的审美特征与叙事特征两个角度对唐前博物小说独立体式的促进,提出新的研究切入点。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这篇文章的研究思路,以及在文章形成中不断修正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认为研究小说的审美特征应该是当前对唐前小说研究方向的突破点。
其他文献
O2O模式的标准作业流程主要步骤是基于互联网的O2O网站,线上用户通过在线支付,确认支付后到现实的实体店接受服务,O2O网站要有数据实时处理能力,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膜生物反应器是由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结合而成的新型污水处理与回用工艺。通过正交设计试验,本文就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工况条件理论了研究,并对其工
东西的小说既不粉饰现实,也不追赶潮流,它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透过五彩生活的表象,揭示了被遮蔽的真实,这是一种“生存境况”意义上的真实,而非“仿真”书写意义上的真实。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规划就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与管理,使语言文字更好
随着我国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和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在考虑行车安全性的同时,行车舒适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的公路线形设计主要是以汽车行驶理论为依据,只考虑了汽
王鹏运(1849——1904),字佑遐,自号半塘老人,广西临桂(今桂林)人。清同治九年(1870)中举,后应进士不第。历官内阁中书、侍读学士、江西道监察御史、礼科给事中等10余载。戊戌
北京虽是国际大都市,但如从消费角度看,和国际大都市的消费差距仍旧非常大,旅游贸易逆差也较大。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并在升级中带动文化旅游消费力呢?我认为有十个转型方向。
报纸
采用分级渗碳法在钛合金表面制备出了TiC微孔陶瓷,研究了微孔陶瓷的形成机理,分析了钛合金的渗碳热力学,建立了分级渗碳扩散模型,并对微孔陶瓷进行了性能表征。研究结果表明,
《外国文艺》杂志创刊于1978年,恰值中国当代文学变革之际。在“译介西方当代文学”作品于政治上转为合法之时,杂志最早开始大量地、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当代文学作品,而其中
<正>一、问题的提出案例一房主甲欲出售其名下房产,买主乙在与甲洽谈时将事先准备好的假房产证与甲出示的真房产证做了"调包"。之后乙冒充甲与买主丙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办理登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