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管道在轴力和水压作用下屈曲失效机理及止屈穿越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ngchuabn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底管道是海洋油气开发过程中关键的运输载体,具有高效、连续和安全的输送特点,其在海洋工程领域担当的重要角色被国内外专家广泛认可。海底管道在铺设、服役和维修的各个阶段均会受到多种载荷的联合作用,容易发生屈曲失效破坏,这种失效形式所引发的油气资源泄漏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本文对海底管道屈曲压溃、屈曲传播和止屈穿越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探究其失效机理,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海底管道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其在轴向拉力和水压联合作用下屈曲压溃的理论模型推导和试验研究。海底管道的屈曲压溃过程属于非线性大变形问题,推导出了几何方程、本构方程和能量方程,建立了海底管道在轴力和水压作用下的理论模型,并编写程序实现了理论模型的求解。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缺乏全尺寸海底管道的试验数据,尤其是在轴力和水压联合作用下的全尺寸海底管道试验。因此依托深海压力舱,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管道试验流程,完成了全尺寸和缩尺比海底管道试验,将试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以不同加载路径对海底管道屈曲压溃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海底管道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海底管道受到轴力和水压两种载荷的联合作用时,必然存在这两种载荷的不同加载顺序问题。本文首次对相同几何尺寸和材料参数的试验管道,进行了轴力和水压下不同加载路径的管道屈曲压溃试验,证明了先水压后轴力的加载路径比先轴力后水压的加载路径更容易使海底管道发生破坏,该危险路径的确定对海底管道极限承载力的校核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同时建立了参数化的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一致,揭示了载荷不同加载路径对海底管道压溃压力产生影响的原因,并针对危险路径提出了更加准确的经验计算公式。以海底管道屈曲传播和止屈穿越为研究对象,对动态屈曲传播过程和止屈穿越模式进行了研究。首次将附加质量单元法,应用于海底管道动态屈曲传播过程中流固耦合作用的模拟,在有限元软件中完成了用户单元子程序开发流程设计。同时考虑了率相关的材料本构关系,更加符合管道动态屈曲传播过程的工程实际,并开展了轴力对管道动态屈曲传播过程中重要因素的敏感性分析。海底管道屈曲穿越整体式止屈器时,会产生平行穿越、正交穿越和其他角度的穿越模式,本文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揭示了管道下游初始椭圆度对整体式止屈器穿越模式的影响,对不同角度穿越模式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更加合理的判断平行穿越和正交穿越模式的转换因子计算公式,并对DNV规范中穿越压力的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
其他文献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作为功率器件具有输入阻抗高、驱动功率小、开关速度快、控制电路简单、承受电流大、饱和压降低等特性,已经成为
高精密度和准确度测量是计量领域永恒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寻求更高精密度和准确度测量手段的脚步从未停歇。现如今,高速、多目标、高动态范围、高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测
随着分布式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交直流转换接口的并网逆变器大量在负荷侧接入电网,成为影响电网电能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满足用户对于高品质供电的需求,并网逆变器一
光学测量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渗透于各个研究领域。电子散斑干涉测量技术(Electronic Speckle Pattern Interferometry,ESPI)和条纹投影轮廓术(Fringe Proje
2019年3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2020财年预算案》。其中,NASA载人航天预算为93. 074亿美元,包括深空探索系统和近地轨道与航天飞行操作,其2020财年预算申请分别
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严峻的石油危机及环境污染问题,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 EV)作为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最终解决方案已经被世界各国认可。我国将电动汽车技术研究作为汽车产
稳定性问题是岩土力学的经典问题之一。为保证路堤稳定性,减小工后沉降,加快施工速度,刚性桩复合地基等地基处理技术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分
空间网格结构是由许多形状、尺寸标准化的杆件和节点体系,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连接而形成的网格状结构。它具有自重轻、用材省、造型美观、空间刚度大、施工安装便利等诸多优
高效液体分离是化工分离领域的重大挑战,也是现代化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膜技术以其低能耗和低碳清洁等特点,在液体分离中具有重要发展前景。高性能分离膜是液体分离膜技
基于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电阻型气体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和监测VOCs气体,并可广泛应用在室内外空气环境的监测以及疾病呼吸检测等领域。研究和提高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气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