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根本目标,其资金运作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保证流动性和安全性资金需求的前提后,把一切可用资金投放到盈利能力所指向的预期收益最优化活动当中,并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风险收益的原则,最终取得真正收益的最大化。从现实角度看,盈利性要求一直倍受各大商业银行经营者重视,但从理论和学术角度看,对之加以考察和专门探讨的文章、专著却鲜为人见,这与银行在业务上对盈利性的重视颇不相称。本文就想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中国商业银行引入西方盈利性经营理念出发,以近代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比较正常的四十年为跨度,从理论及实证角度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充分发挥得以实现的内部规定性与外部约束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冲击反应作一尝试。冀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三性”中盈利性的研究,揭示出近代中国商业银行引入国外先进经营理念后,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压力下求得生存、发展,从中摸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盈利性偏好之路。新世纪伊始,对我国商业银行过去走过的坎坷经历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探索其发展规律,为今后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银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三部分,序言、正文、结论,正文凡六章。序言主要讨论选题的现实和理论依据,一些与论文相关问题的界定,同时对本文的结构作了简要的说明,从中点明该文的创新之处及有何不足。 第一章着重对本文研究中的盈利性概念及其前提作了深入说明,从中指出盈利性就是在商业银行综合考虑流动性和安全性资金需求的前提后,可用资金运作遵行边际风险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以实现真正收益最大化的能力。接着,本文借助效用最大化理论,把“两性”前提与盈利性资金的运作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认为盈利能力的发挥过程受到了种种因素的约束,故能力发挥的指向实质上就是银行探求真正收益最大化何以实现的问题。 第二章首先对近代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脉络作了简要回顾,指明了本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约束或影响,各个时期的发展并非平衡式的,但总的来看,1937年以前基本呈现出一种往上发展的态势,在此以后受战争影响,正常发展的势头遭到中断,向下坡迈进;其中1911-1927年之间,为商业银行盈利上升的最好时期。接着,根据上章的指标对近代中国商业银行业及单个银行的收益趋势进行了描述和推测,在此期间大致呈现出如下趋势:从净收益的绝对数值看,单个银行或整个银行业收益基本呈现一种上涨之势;但从净收益的相对比值看,则不管是单个银行还是整个银行业都是在早期上升之后便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前后呈现下降的趋势。 第三至第四章为本文盈利能力所指向的真正收益最大化目标何以实现的因素约束部分。这一部分,全面深入地阐述了自通商银行诞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问题的解决过程,即通过银行内部规定性及外部条件的变迁来实现对银行资金来源与运作的管理,在自身实力增长,信誉提高的过程中,不断在传统业务改造、新业务开拓、金融产品创新、服务质量改进等方面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从而在循序渐进中摸索出一种内部与外部协调统一的盈利方式,以最终实现真正收益最大化。当然,近代中国商业银行虽然遵行内部节流、拓源与资产管理的原理,外部理顺各制约性主体的关系,但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银行资金来源的瓶颈相对资金运作而言,自二十年代末以降基本不存在,而资金运作领域的狭小终将带来激烈竞争、成本居高不下,使得银行的收益呈现出上章所描述的那样的趋势。同时,各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也往往在盈利行业狭小的条件下从理性出发偏向了非理性的境地,陷入到正常与非正常相混合的盈利变现的困惑之中。正常在于跟外资在华金融机构、本国传统金融机构、现代金融机构等的盈利行业的争夺中,逐步走上独立、自主的盈利能力发挥变现道路;非正常在于受近代中国环境的恶劣、与银行相关的正式制度部分的缺失、盈利行业偏小等因素约束下,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到金融市场的投机与投资、权钱势力者的寻租与寻利的混合旋涡领域之中。 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发挥变现的过程中其行为对社会各业的冲击效应进行了探讨,阐述被动移植的“盈利性”观念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的正负效应。本章在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发挥所依赖的内在三要素“物、财、人”为主线展开论证的基础上,从当时实际背景出发对此进行了客观的评估,得出了新式银行的经营观念对社会各业冲击的有限性及其融合传统与现代做法的最佳性结论。当然,商业银行的如此行为基本迎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当时以商业银行为核心金融为导向的社会现代化推进进程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成功的概率,亦为商业银行本身新式观念在社会的推广和为人们所接受铺垫了基础。 第六章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进行史实、理论与现实的定位,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多角度深入揭示出商业银行的壮大与发展是建立在真正收益最大化目标实现基础之上的;冀通过史学研究中“经世致用”功能的延伸,为今后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提供经验借鉴,避免“似曾相识”的回归。 最后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作一概括: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商业银行业务上的内部规定性与外部因素约束的和谐统一才是真正收益最大化得以实现的最终动力。当然,近代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发挥过程中由于受到内外环境、时代等因素的局限,银行盈利能力的发挥受阻,真正收益最大化的预期远远没有实现;相反,商业银行在总收益呈现上升的情况下,真正收益部分反而在经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以前短暂增长后便呈下降趋势。同时,商业银行在盈利能力发挥的过程中对社会所产生的种种冲击,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约束,使得此种冲击显得极其有限,因此商业银行能够在现实与理论的交织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盈利方式。 当然,本文力求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近代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研究课题的薄弱领域加以钻研、强化,冀在下面几点作创新性的尝试: 1.理论上,力求遵照商业银行本身发展的规律和银行特定的成长环境,避免以前在银行业史的研究中以政治事件和政治形势的变化为转移的方法。在利用经济学理论与金融理论的前沿对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加以论述的基础上,力图探索近代中国商业银行业务上内部和外部因素约束下的盈利能力发挥方式,并把它放到二十世纪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发展长河中加以考察,探讨在此盈利性目标下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与经济发展中的特殊角色,总结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一宝贵遗产,为今后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与历史借鉴服务。 2.内容上,力图通过对商业银行根本性目标——盈利性问题的研究,揭开近代中国商业银行业是如何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下实现盈利能力的充分发挥的。从中说明了近代中国商业银行业的产生是在盈利性观念的直接触动下萌生的而并非象过去的看法那样,贸易的发展是第一动力或是产业的发展要求最终促成的;同时,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在追求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下,内部自主开展节流、拓源,外部跟传统金融势力、外国在华银行及本国商业银行等的矛盾与斗争的协调中曲折实现的。当然,面对今后国际银行业全面进入中国并展开激烈竞争的环境,这些研究对中国银行业的生存发展壮大都有着一定的理论与现实借鉴意义。 3.方法上,本文将盈利性问题放到金融理论研究范畴之中,遵循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在依靠历史的研究方法去探索盈利性的问题时,充分运用经济学原理加以分析评判,从制度性上探索中国商业银行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利弊,从中寻找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目标的最佳实现机制及其方式,并把它放到历史上加以检验。同时,行文过程中尽量避免理论与史实相分离,不顾当时环境而一味地采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加以论证的方式。并且全文还尽量运用国内、国外相对照,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采用数量分析,实证检验的方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问题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和分析,力尽做到客观允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