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运动的动机再探析--以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探索为视角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of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建国以来官方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群体活动,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并不代表其影响的终结。这场运动不仅见证了一代人的蹉跎命运和共和国前三十年的曲折发展,并且仍深深的影响着当下的中国。当今人们审视这段历史时仍然只是模糊的轮廓,对其缺乏深入了解,笔者认为这样一场饱含深刻教训的运动,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近年来,随着档案史料的陆续开放和知青群体的发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专题研究成为热点,相关学术成果也不断问世,学者们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但上山下乡运动的动机问题一直存在严重的分歧。因此,笔者以上山下乡运动的动机作为研究对象,以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探索为研究角度,希望对运动开始的原因进行重新认识,以期能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些许的参考价值。然后通过对毛泽东理想社会探索的分析和最后的评价,为当今社会下的青年提高关于理想和现实的认识,与农村的人才引进提供些许建议,也让曾经的知青团体减少一些认识误区。  笔者首先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研究缺少对毛泽东的深入探索和挖掘,提出要明确肯定“最高指示”的发布者毛泽东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同时要认清毛泽东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其一直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奋斗,上山下乡运动也与理想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的研究也是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展开。随后笔者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并对一个曾经的知青下放地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而获得了大量史料。在拥有大量史料和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采取历史心理分析方法考察了上山下乡运动发起人毛泽东的上山下乡运动前后的心理活动及特征。  在上述的研究方法下,论文开始展开,文中首先重点分析了毛泽东理想社会蓝图产生的社会和思想渊源,得出毛泽东理想社会是“天下大同”的判断,并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描述,认为公正、平等、平均是这个理想社会的基本构成。而与理想社会相匹配的是具有革命性、无私奉献和热爱劳动的理想人格。  随后,笔者描述了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前期探索,内容有新村试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而这些探索多是以失败告终。进而从中总结出毛泽东认为导致前期失败的三个原因,即城镇知识青年的思想“偏离”、农村文化教育水平和思想的落后、农村经济的落后。这些原因也就引出了毛泽东对理想社会建立的新一轮探索—上山下乡运动。  在对上山下乡运动作出了简单的描述后,笔者开始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和运动前后的内容进行了考察,从城市青年、农民、农村三个方面在运动中表现来证明上山下乡运动可以纳入毛泽东理想社会蓝图之中。分析后得出,上山下乡运动与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前期探索是一脉相承的,是在前期探索失败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新的尝试,其中的理想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实践方法。所以,运动从根本上讲是毛泽东对理想社会探索实践的一部分。  经过这些研究之后,本文对结论进行了总结,认为:毛泽东发起上山下乡运动有着深厚的思想根源。运动是在毛泽东“天下大同”理想社会设计和前期探索失败的情况下,为解决理想道路上的障碍,而进行的一次新探索。在这其中,发动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改造城市知识青年思想、改造农民文化和思想水平落后、改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状况三者的结合。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这三个改造,在农村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雏形,然后通过农村的变革来带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从而更好地向理想社会过渡。  最后,本文对毛泽东理想社会的内容和上山下乡运动作出了简单评判,并得出了三点启示:一、要认清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不要脱离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在对当今青年的教育上,要注重青年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结合;三、在新时代下的“上山下乡”中,政府应该对当代大学生去往农村发展加以鼓励,在引进时要重视他们的利益诉求和坚持自愿原则。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以农时为线索,考察北宋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和生活安排。北宋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下,农业生产安排的主线由粟、麦、豆、稻、黍这五种主要
尼日利亚现阶段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在希望与期待中推进,在经过17年军人独裁之后,尼日利亚第四共和国文人政府于1999年5月29宣告成立,这标志着尼日利亚政治现代化进程再次回归正轨
期刊
期刊
本文运用概念史研究的路径,从语言、概念和社会的维度出发,对近代中国“资本家”概念的起源和早期演变进行了考察,并揭示了这一概念的语言时空流转过程及其在反映和建构近代中国
期刊
期刊
期刊
在顶推施工中,由于解联部位受力的暂时性和临时性,在不利荷载作用下易达到极限状态。为探讨其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可靠度,该文以湘阴大桥的顶推施工为背景,分析了解联部位的结
19世纪中叶以来,受西方的刺激,中国的传统教育开始受到冲击。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向近代社会转变的问题。本文是关于湖北传统教育近代化过程的研究,从湖北的传统教育这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