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权利观念和个人主义意识已得到极大的觉醒和张扬。在法无规定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对民事自助行为的实施产生困惑:很多欠钱不还的“老赖”躲着不还钱,好不容易把这个人逮着了,能不能临时扣留他的车或者其他财产?如果扣了,会承担责任吗?遇到吃霸王餐的顾客,店主能不能扣留他的财物或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会不会反过来还被对方起诉侵犯人身、财产权?现实生活当中,权利人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来不及请求国家公权力机关保护的情况下,自行采取措施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反被他人起诉侵权的案件并不少见。此类问题的频繁发生,反映了人们对民事自助行为的客观需求。民事自助行为具有明显的自发性,虽是社会习惯和舆论认可的符合情理的行为,却可能由于法律空白而被认定为侵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此外,由于法无规定,当事人、司法机关对民事自助行为认识不清、理解错误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在司法实践中,立法的缺失造成如何认定和处理民事自助行为众说纷纭,法院对民事自助行为所持态度也各不相同,法官经常会陷入尴尬两难的境地。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出现两种倾向:其一,有些司法机关认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就应该直接否定,即使当事人援引民事自助行为加以抗辩,也直接予以回避,排除其适用;其二,有些司法机关认为行为人目的正当就应当免责,判决认可民事自助行为。然而,在司法实务中,即使认可民事自助行为时也存在大量的问题,有的法院虽然没有引用“民事自助行为”这一术语,但是实际上是支持这一说法,有的在判决中明确引用了“民事自助行为”这一法律术语作为判决依据,但是对民事自助行为的认定标准也各不相同,相似情境下的类似行为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处理结果。长期以来,司法实践中法院对民事自助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存在严重的分歧,这给司法机关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困扰。因此,本文从法律实证的角度出发,通过集体的司法案例,结合相关理论的方式,探究民事自助行为司法认定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认定不一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解决民事自助行为问题的立法与司法路径。为了更好地研究民事自助行为的司法认定的相关问题,笔者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集并筛选出了100多例相关的典型案例,以期能通过结合司法审判,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对理论与具体案件的分析,笔者发现,由于我国现行法中并没有规定民事自助制度,使得关于民事自助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不论在学界抑或实践中都存有争议。目前我国司法裁判中普遍引用了民事自助行为,但对于自助行为与侵权行为界定模糊不清,对民事自助行为的概念、法律适用、限度认定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致使在司法判决中,对同类案件不同法官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使得法院在处理相关案件过程中时常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将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以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