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后,利用第一期或第二期动态扫描的减影图像得到最大密度投影图像(MIP),经重建处理之后,获得3D MR血管图像。在此图像上观察乳腺癌病灶的周围血管征及患乳血管增加状态。将周围血管征、患乳血管增加以及ACR MRI BI-RADS中规定的术语(只研究大小、毛刺状边缘、边缘强化)与病灶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包括免疫组化ER、PR、Her-2)、同侧腋窝淋巴结状态等乳腺癌相关预后因子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期发现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与乳腺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二、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间,因乳腺X线摄影、超声或临床体检发现可疑乳腺恶性病变,在我院行动态增强MRI检查的女性患者93例,如为绝经前患者,检查时间尽量控制在月经的第二个周期。所有患者均在MRI检查后一周内行粗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排除良性病变(n=35)、有手术病史(n=21)及有新辅助化疗病史(n=3)患者外,最终34例乳腺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年龄29-63岁,平均年龄为41.62±9.51岁。在手术方式选择上,13例行保乳手术,21例行改良根治术。具体病理类型如下: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30例,导管内癌4例。2、扫描设备及方法所有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3.0T超导型大孔径磁共振扫描仪(Magnetom verio, SIEMENS, Germany),乳腺扫描时配以双侧乳腺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患者俯卧位,双侧乳腺同时扫描。检查时间为月经后一周。腋窝扫描时配以体部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扫描序列包括tirm的FSE T2WI、T1WI,动态增强扫描,采用横轴位3D FLASH压脂的T1WI序列,DCE-MRI包括注入对比剂前(蒙片)、注药后连续采集8次所得共9个序列的图像。所有图像在Siemens工作站上进行处理、分析。将增强后第一期图像与蒙片相减所得图像进行重建得到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以此来分析乳腺血管。正常强化扫描结束后,更换体部线圈,扫描横轴位Vibe T1WI序列,以便观察双侧腋窝淋巴结。3、乳腺MRI图像分析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在不知道临床资料及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分别独立分析乳腺MRI图像。使用MRI BI-RADS专用术语描述病灶形态特点及强化特征,只针对毛刺状边缘和边缘强化征象进行分析。除此之外,周围血管征和全乳血管应用剪影图像及MIP图像分别评估。肿瘤大小在MRI图像最大层面上测量得到。周围血管征在剪影图像上肉眼评估。如果看到进入强化病灶的血管或与病灶边缘接触的血管,都可以认为是周围血管征阳性。那些仅是接近或是绕过而没有接触病灶或没有进入病灶的血管被排除在外。患侧乳房血管增加是采用Sardanelli等提出的方法,依据MIP图像上显示的血管数量、长度及内径来进行分类。统计每个乳房内长度大于3cm且内径大于2mm的血管的数量。载瘤侧乳房与对侧正常乳房比较,血管增多2条或以上,被认为患侧乳房全乳血管增加。在两位医师存在分歧的情况下,需共同协商达到一致。腋窝短径大于1cm,且明显强化的圆形结节,可视为阳性淋巴结。4、病理分析所有的病理标本由两位经验丰富的病理科医师分别独立分析。肿瘤大小尺寸测量遵循以下原则,若大于2cm,则以大体标本取肿瘤最大截面测量;若小于2cm,则在显微镜下取肿瘤最大截面测量。多灶性或多中心性乳腺癌病灶测量同上,只测量最大病灶的大小。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Bloom-Richardson组织学分级(组织学1级,分化良好;组织学2级,分化中等;组织学3级,分化较差)。对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出现,以及原癌基因的表达,采用Allred评分系统对激素受体进行评估。0-2分评为ER、PR阴性,3-8分评为ER, PRP日性。Her-2表达根据细胞膜的染色比例和强度评分(0,≥1,≥2,≥3)。Her-2表达分为阴性组(0,≥1,≥2)和阳性组(≥3)。除此之外还要记录腋窝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及转移的数量。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l7.0进行统计学分析,将磁共振检查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对照,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分析采用非加权Kappa检验,k<0.2说明一致性较差,k=0.21-0.40说明存在一致性,k=0.41-0.60中等一致性,k=0.61-0.80说明一致性较好,k=0.81-1.00说明一致性非常高。磁共振征象与各预后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χ2检验),P<0.05认为二者间具有相关性,P=I.000,表示完全不相关。三、结果1、磁共振检查结果对经手术或粗针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的34例患者(其中6例为多灶性或多中心性)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如果为多个病灶,以最大病灶直径为准。最终肿瘤直径范围为0.5cm-2.9cm,平均大小1.31±0.37cm,其中≥2cm的为12例,<2cm的22例。具有毛刺状边缘的22例,边缘为其它形态的12例。能够看到边缘强化的26例,其他强化形式的8例。动力学曲线持续型(Ⅰ)、平台型(Ⅱ)、流出型(Ⅲ)分别为3例、22例、9例。周围血管征阳性和阴性分别为27例、7例,患乳血管增加的15例,没有增加的19例。2、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结果34例乳腺癌患者中,2例为低分化导管内癌,1例中高分化导管内癌,1例高分化导管内癌。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Ⅰ-Ⅱ级3例,其中1例伴有髓样化;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Ⅱ级和Ⅲ级分别为22例、5例。ER阳性(1%-90%)25例,阴性9例。PR阳性(2%-95%)23例,阴性11例。Her-2阳性(3+)6例,阴性(01+2+)28例。共有8例患者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26例没有淋巴结转移。4、统计学结果对磁共振征象的分析在观察者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磁共振征象与各预后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我们认为:1).血管增多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ER、PR及Her-2表达均具有相关性,且与肿瘤大小呈明显正相关,肿瘤越大血管增多越多;在大于2cm的肿瘤中,周围血管征阳性率高于小于2cm者;2).周围血管征除与Her-2无显著相关性外,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ER、PR表达均具有显著相关性;3).肿瘤的毛刺状边缘与ER表达存在相关性;4).肿瘤边缘强化特征往往与肿瘤大小有关,而且与ER及Her-2表达密切相关;5).尽管强化曲线在一定程度上预示肿瘤的良恶性,但在本研究病例中强化曲线与各预后因素间无明显相关性。四、结论周围血管征与同侧乳腺血管增多是乳腺癌预后的重要预测因素,两种征象的存在往往提示乳腺癌比较差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