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状砂稠油油藏水驱开发井网优化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yh68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分布广泛,在横向上连片发育,分布面积广,砂体垂向上呈透镜状,一般在1~5米之间,砂体在垂向上具有由细到粗的反韵律或均质韵律。
  席状砂分选磨圆好,平面的分布比较稳定,油藏的油气充注量高,但砂体厚度小,使其动用程度低,缺乏开发经验。
  稠油具有高粘度、高密度、高胶质与沥青、少轻质馏分的特性,开采的主要技术思路是降低粘度,减小流动阻力及增大油层的泄油面积。对于薄层状席状砂稠油油层,注水驱替冷采是经济有效的开发方式。
  目前针对席状砂稠油油藏注水开发方式研究不多,没有成功的开发模式可以借鉴,文章拟通过八面河油田面22区沙三上3油藏为典型区域,针对该地区开展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探讨席状砂稠油油藏高效注水开发合理方案。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结合面22区沙三上3席状砂油藏的地震、钻井、地质、分析化验等资料,以地质统计学原理为指导,应用PETREL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分别建立了面22区沙三上3席状砂油藏的三维沉积相模型、含水饱和度模型,并用相控建模技术分别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物性模型。通过储量拟合验证,所建三维地质建模符合地质描述。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选用ECL工PSE数值模拟软件,将Petrel精细地质建模粗化的地质模型和原油和地层水高压物性资料建立的流体模型结合,建立面22区沙三上3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根据数值模拟模型由ECLIPSE黑油模型自动计算面22区现有11口生产井生产资料,可得到反映油藏目前生产状况的动态模型。通过将动态模型计算的生产数据与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历史拟合,可进一步修正数值模拟模型,确保所建数值模拟模型与实际油藏状况相符。
  在历史拟合后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中选取物性较好的区域,针对面22区沙三上3油藏注水开发,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面22区沙三上3油藏的直井井网井距排距大小、稠油水平井结构、水平井网的井距排距大小、注水井与采油井的注采比等进行论证,得到各技术参数指标,对各参数指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得到适合油藏注水开发的最佳模式,为油藏的经济高效开发提供关键数据:
  (1)直井井网设计了交错排状和反九点矩形井网两种。交错排状井网的井距优化中,固定排距200m,分别设计了140×200m、160×200m、180×200m、200×200m、220×200m五种方案;排距优化中,固定井距180m,分别为180×140m、180×160m、180×180m、180×200m、180×220m五种方案。模拟结果显示,交错排状井网的最佳井距为180m,排距160m。反九点矩行井网井距优化中,固定排距200m,设计160×200m、180×200m、200×200m、220×200m、240×200m五种方案;排距优化时,固定井距220m,设计220×160m、220×180m、220×200m、220×220m、220×240m五种方案。模拟得到最优井排距为220×200m。
  (2)稠油水平井结构的优化设计主要针对水平井井段长度和水平井平面位置,数值模拟模型采用理想均质模型。水平井井段长度优化方案模拟了100~800米,认为水平井合理长度为200米左右;水平井平面位置优化主要考虑水平段距边水的距离,设计水平段距边水60-120米,得到最佳距离为100m。
  (3)运用最优水平井井身结构,考虑席状砂稠油油藏的实际状况,设计了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混合五点井网。井距优化时,设定排距160m,分别设计180×160m、200×160m、220×160m、240×160m、260×160m五种方案;排距优化时,固定井距220m,分别设计220×120m、220×140m、220×160m、220×180m、220×200m五种方案。优化设计结果显示,最佳井距为220米,排距为160米。
  (4)注采比优化时,分别对最佳井排距下的直井交错排状井网、直井反九点矩形井网、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混合五点井网采用V注入/V采出=0.7、0.8、0.9、1.0、1.1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最佳注采比为0.8。
  (5)对比直井交错排状井网、直井反九点矩形井网、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混合五点井网注水方案,在最佳井网井距和注采比情况下,得到井距220m,排距160m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混合五点井网在开发面22区沙三上3席状砂稠油油藏时效果最佳。
  在八面河油田面22区沙三上3稠油油藏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各油田席状砂油藏特征,建立席状砂稠油油藏理想模型,对席状砂稠油油藏水驱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以数值模拟方法优选出井距220m,排距160m时的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混合五点井网最佳,这与面22区沙三上3稠油油藏水驱开发井网优化结果一致,两者之间相互支撑,验证了优化设计结果的可靠性。
其他文献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总面积占国±4%,近几年来陕北斜坡是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勘探开发的区域,目前发现的苏里格气田就在陕北斜坡的北部,含气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其中苏里格地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是石油、天然气的主力产气层之一。本次论文研究区域为苏里格气田中部的苏14、桃7区块,面积约为1.3×103km2。苏里格气田各单位及众多院校和多家研究单位,在基础地层划分标准上不统一。桃7区块为合作
学位
碳酸盐岩储集层是天然气的良好富集体,其中次生孔隙是油气的重要储渗空间。加上裂缝和孔洞之间是相互连通的,增加了油气的流动性,储层的渗透性增强,使裂缝的预测难度加大,裂缝是由各种外来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易受到多种外界环境的干扰,另外裂缝存在的地层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提高了对裂缝研究的难度。  PG油气田是国内较大的油气田,该地区有较多的储层类型,岩相在不同地区也不相同,该地区的基质孔隙度较低。这些因素导
学位
L油田在开发过程存在油井水淹严重、注入水锥进方向不均一,水驱波及系数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部分油井开始投产就见水,油井产量低和产能低,油井的产量下降。为了抑制含水上升,减缓产量递减,迫切需要对地区的油藏进行深入研究,找出水淹与储层关系,建立L油田水淹层的定性识别方法、定量解释标准以及水淹锥进方式与储层关系的判别模式,进而对新开发井储层的水淹状况进行快速判断。找出油藏水淹的规律以及剩余油分布特性
王集油田构造位置处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的中部,构造复杂,总体上为向东南倾没且形态较为宽缓的鼻状构造,区域内发育北东向和北北东向9条正断层,整个区域在构造格局上形成了西南逐渐向东北抬升的断阶构造。  王集油田是1977年开始勘探开发工作的复杂断块油藏,1990年开始进行注水开发,目前采用的是不规则井网注水开发,含水率高达94.7%,高含水期阶段纵向和平面非均质严重,层间矛盾更加突出,没有动用的剩余油
学位
在最近的几年里,石油的消耗总量逐年增加,低渗透储层油气藏在整个油田的石油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渐加大。水力压裂可以改造地层结构,在原本封闭的储层和井筒之间压裂出一条新的裂缝作为流体的新通道。此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低渗透储层油气藏的出油量,在当前的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充当着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水力压裂施工的同时,需要使用微地震监测技术观测压裂过程中地层裂缝的空间图像,并对水力压裂的压裂效果做出符合实际
三维地质建模是指在地质,测井,地球物理资料和各种解释结果或者概念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生成的三维定量随机模型。因此地质建模是一个涉及地质学、数据信息分析、计算科学的交叉性的,或者说是一个整合各种学科的手段。这样建立的地质模型汇总了各种信息和解释结果。所以是否了解各种输入数据信息的优势和不足是合理整合这些数据的关键。储层一般都会有多尺度上的非均质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
学位
文明寨油田是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重要的老油区之一,从1975年地震勘探开始至今历经近40年勘探开发历程,先后发现多套含油层系及多个含油构造,其较高的产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现在虽已处在高含水开发后期,但仍然是中原油田分公司重点关注的区块。该油田位于河南省清丰县和山东省莘县交界处,主要在山东省莘县境内;构造上是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次级构造中央隆起带北端的一个穹窿构造,主体是被两组走向NEE
研究工区位于西部凹陷西斜坡的中南部位,西起西斜坡下台阶,东至清水洼陷。西斜坡潜山仅在欢喜岭、齐家、杜家台山、胜利塘、曙光潜山预测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多集中在中、高潜山带上,而对于深层潜山及己探明潜山的内幕深层存在储量空白区,西部凹陷中南部古近系勘探程度较高,古近系有利目标寻找和落实的难度日益增大,而潜山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有利勘探面积大,西部凹陷中南部潜山层系多样,既有太古宇、元古界,又有中生界。油藏
学位
油田勘探开发的过程中,油层产能评价占着十分重要地位,一方面它能评价并提高前期勘探的效果,另一方面它能为开发规划方案提供的一些基础数据。然而实现对储层产能进行定量、半定量的预测评价则仍处在探索阶段。目前,油层产能评价只能通过试油、试采数据或油藏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预测,还没有一套能够利用常规测井资料预测油层产能的成熟方法。以渗流力学为理论基础的试井分析是广泛适用的油层产能评价方法,但是试井存在成本相对
学位
潜江凹陷是江汉盆地位于中部的一个凹陷,亦是江汉盆地重要的产油层系。在对潜江凹陷南部新沟地区的II油组白云岩储层段勘探开发的研究结果表明,新沟地区新下Ⅱ油组致密油资源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由于前期对于潜江凹陷新下Ⅱ油组的勘探重点在中部和北部,南部地区的勘探认知程度相对较低。  本论文以潜江凹陷南部新沟地区新沟咀组下段Ⅱ油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岩芯观测、薄片鉴定,综合、系统地对研究区新沟咀组下段Ⅱ油组地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