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超微结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w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特有的基本组成成分,在维持细胞特定形状、保护细胞免受内部膨胀压破坏和参与细菌的生长和分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阐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组织结构,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解释清楚其结构对于研究细菌的生长和分裂机制、胞外聚合物与细胞壁的锚接形式、抗生素靶点的选择以及仿生学等都有重要意义。肽聚糖是由聚糖链和肽链组成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的超分子复合物。到目前为止,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主要的拓扑结构模型有:层状晶体模型、脚手架模型和卷曲螺旋模型等。尽管进行了多年的研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仍然没有完全了解清楚。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技术是一种直观有效的研究肽聚糖超分子结构表面形貌的方法。多种细菌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的肽聚糖等已经得到了较为详细的AFM表面形貌研究。但是肽聚糖结构的多样性,使得不同种属的细菌之间,同种不同株的细菌之间,甚至同一株细菌在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时期下的肽聚糖结构都有不同。目前对各种细菌肽聚糖形貌的研究数据仍然较少,对于阐明其架构仍远远不够。本文以典型的革兰氏阳性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典型的革兰氏阳性球菌——沃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warneri)为研究材料,通过 AF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y,TEM)等多种研究手段对两株细菌的细胞壁侧壁和分裂板处肽聚糖的超微结构形貌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一.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侧壁和分裂板肽聚糖高分辨率结构研究利用AFM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AS1.398)的肽聚糖结构进行观察分析,研究了其不同生长阶段的肽聚糖在纳米尺度上的高分辨率形貌结构。首先提取了不同生长时期下完整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通过测量其长度发现,在稳定生长期该菌的菌体平均长度是2.72±0.63 μm(n=60),而在指数生长中期为3.78±1.28 μm(n=70)。指数生长期菌体长度大于稳定期(p<0.05)。同时发现B.subtilis AS1.398的侧壁肽聚糖在纳米尺度上的高分辨率结构从指数生长期的相对不规则状,逐渐转变为稳定期的绳索状(cable)结构。且“cables”的平均宽度为29.11±5.79nm(n=32),远小于之前文献中报导的另一株芽孢杆菌B.subtis 168HR的cable宽度(~50nm)。研究发现细胞壁侧壁肽聚糖的厚度不是固定的,而是与细菌的生长状态有关。在指数生长中期,细胞壁的平均厚度为 12.59±0.89 nm(n=59),在稳定生长期为 14.44±0.92 nm(n=52),从指数期到稳定期略有增加(p<0.05)。细菌的分裂板(septa)由同心环状结构组成,且表面结构没有类似于侧壁的清晰细节结构,分裂板中部存在较薄的内部前缘,可能是分裂板形成的重要前导结构。该部分结果揭示了来自不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的肽聚糖结构的细微差异,拓展了我们对枯草芽孢杆菌肽聚糖的结构特征的了解。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端部半球状形貌的形成机制研究细胞壁在细菌菌体的形状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杆状细菌菌体的细胞壁在几何结构上由一个圆筒状侧壁和两个半球状端部组成,其中,筒状侧壁的结构建成和形状维持的机制已经得到了深入研究,但是其半球状端部的形貌建成和维持机制并不清楚。为了了解杆状细菌端部的形貌及形成机制,我们通过AFM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端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正常细菌菌体的端部以半球形存在,且端部与筒状侧壁的连接处有环脊带结构;当完整的细胞壁被分离提取出之后,通过TEM超薄切片观察研究发现:细胞壁端部的曲率大大减小,呈现出平整的端部结构。AFM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分离得到的细胞壁端部并非半球状结构,而是平整的圆盘状结构。据此推测,细菌端部细胞壁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无内压的松弛状态下为平整的圆盘状结构,而在完整菌体中,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平整的圆盘状端部细胞壁转变为半球状结构。为进一步验证该猜测,我们对细菌进行了高渗溶液处理,以降低其内压对细胞壁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高渗溶液处理后的菌体发生了部分质壁分离,在这种情况下,菌体端部结构的曲率降低,由半球状转变成平整状;当将高渗处理的菌体进行低渗处理后,细菌重新变得饱满,菌体的端部又转变回半球状结构。我们的研究显示B.subtilis菌体端部的细胞壁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其由平整的圆盘状结构转变为半球状结构的变化过程中,菌体内部压力起重要作用。该部分研究工作让我们对B.subtilis细胞壁端部的结构有了新的认识,为内部压力可能在菌体端部的半球状结构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提供了切实的实验证据。三.沃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warneri细胞壁肽聚糖超微结构研究为探究球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超微结构,我们对典型的球状革兰氏阳性细菌S.warneri的细胞壁肽聚糖进行了分离提取,并通过AFM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S.warneri的结构形貌与S.aureus相似,其细胞壁肽聚糖上的带状的“rib”结构可以区分不同代际间的新老细胞壁,新细胞壁(Ⅰ型)呈同心圆环状结构,且排列紧密,厚度为10.21±1.52 nm(n=60);老细胞壁(Ⅲ型)呈松散的斑点状结构,厚度为21.37±1.87nm(n=30);在新老细胞壁中间的过渡态(Ⅱ型)呈略显散乱的线状结构,厚度跨度较大,在15~20nm之间(n=37)。我们利用高效降解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中的肽链的蛋白酶pseudoalterin对从S.warneri中提取的肽聚糖进行酶解处理,去除掉肽聚糖中的绝大部分肽链,使用AFM液相和气相扫描模式进行成像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在S.warneri细胞壁的肽聚糖组成中存在超长糖链,HPLC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结果。Ⅰ型细胞壁呈现较长的线性聚糖链结构,结构规整;Ⅱ型细胞壁由粗点连接成不规则的“珠串”结构;Ⅲ型老细胞壁呈弥散的点状结构,在酶解过程中易弥散。我们原位观察到细菌细胞壁中超长糖链的存在,这在细胞壁肽聚糖的AFM观察中尚属首次,同时也验证了葡萄球菌属中不同种间肽聚糖结构存在差异。四.沃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warneri细胞壁分裂板(septa)结构的研究分裂板是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分裂的重要结构。我们分离了 S.warneri细胞壁肽聚糖,包括分裂板和细胞壁组分,并利用AFM对闭合和未闭合的分裂板(包括完整和破碎的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观察。研究结果为S.warneri分裂板的双层结构提供了充分的证据,为其力学崩解的分裂机制提供了结构基础。尽管分裂板的双层结构可由机械力分开,但该双层结构在未闭合分裂板的内缘在是连接在一起的。双层结构内表面的肽聚糖呈同心圆环状结构,而分裂板肽聚糖的外表面相对无细节结构特点。分裂板肽聚糖的空间架构在其分裂转化为新的细胞壁时得以保留。进一步分析发现,分裂板是一个不完全闭合结构,会存在一个中部凹陷。而此中部凹陷结构会影响下一个细胞周期中新分裂板的形成。从结构分析中发现单细胞水平上细菌的细胞周期有多样性,新分裂板在老分裂板上形成的现象表明,新细胞周期在上一个细胞周期未结束时就已经开始。此外,所有分离出的新细胞壁都是扁平结构,表明新形成的细胞壁具有较大的弹性,而内部压力在细菌分裂后细胞壁的形状变化中起作用。五.深海细菌Zunongwangia prounda SM-A87荚膜多糖产量的单细胞水平检测我们利用AFM技术在单细胞层面研究了分离自深海沉积物的产荚膜多糖菌株Z.profunda SM-A87在不同培养温度下的荚膜多糖产量。Z.profunda SM-A87在10℃下生长速率要低于在最适生长在温度(30℃)下的生长速率。但是在10℃培养时其荚膜多糖产量高于在30℃培养下的多糖产量。利用AFM单细胞成像技术,发现两种温度下Z.profunda SM-A87菌体都是杆状形态,但菌体在10℃下有丝状形态存在。同时我们观察了环绕细菌菌体的荚膜多糖的超微形貌,发现多糖纤维纠缠成网状结构。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整个多糖覆盖范围和多糖纤维长度都会增加。我们统计了细菌菌体和其所产生的荚膜多糖的平均体积。单个细菌菌体的体积是0.2~0.3μm3,单细胞荚膜多糖的平均体积随着细菌生长而增加。胞外多糖产量在10℃稳定期下增加至每细胞0.097±0.051 μm3,高于30℃时的产量值(每细胞0.055 ± 0.013 μm3)。该部分研究工作开发了一种新的利用AFM测量细菌平均荚膜多糖产量的方法。由于产荚膜多糖菌株在深海环境中广泛存在,该方法对于研究荚膜多糖在深海菌株环境适应中的作用有潜在使用价值。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亚甲减,SCH)是指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甲减症状,只有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升高,而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以及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hyroxine,FT4)在正常范围的一
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研究统计,IBS影响了全世界超过11%的人口,尽管它不是一项致畸或致死性疾病,但它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证实有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参与了IBS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已有研究
钛及其合金由于具有好的力学和生物学性能,被广泛地用于骨科、牙科以及整形外科等硬组织植入领域。但是钛基材料本身具有生物惰性,因此对其表面改性技术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以获得具有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表面和改性层。在其中,表面氧化技术作为一种简便易操作并且高效的改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已成功用于临床。经过氧化处理以后植入体表面能够形成具有多种结构和性能的生物活性多孔氧化膜层,进而提高钛基植
1.研究背景动脉粥样斑块钙化(atherosclerotic calcification,AC)是在动脉粥样硬化负荷斑块内发生的钙化,是一种最常见的钙化性血管病变,在炎症因子和氧化脂质等病理性刺激作用下,斑块内血管细胞亚群发生成骨样分化而形成的。动脉粥样斑块钙化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微环境中存在着普遍的促钙化刺激,如炎症、氧化应激损伤、高糖和无机磷酸盐等,可促
角膜是一层透明无血管的纤维膜,在组织学结构上角膜共分为5层,从外向内依次为: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角膜内皮细胞为多边形单细胞层,是维持角膜相对脱水状态,保持角膜透明性和维持角膜厚度的重要因素。在人体内角膜内皮细胞难以再生,若被损伤只能依赖残存细胞形态的改变和移行来进行修复。当损伤超过一定限度造成内皮细胞的密度低于约500-800/mm2时,残存的内皮细胞便不能完全代偿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利用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转化获得生物燃料和化工产品,能够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纤维素酶生产菌株中,丝状真菌能够分泌完整的纤维素降解酶组分。探索其纤维素酶合成调控的关键因子,阐明纤维素酶合成的调控网络,将为菌株的遗传改造提供合理的靶点,对于提高酶的产量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报道,假定的甲基转移酶LaeA/LAE1调控丝状真菌发育、纤维素酶基因及次
丙二酰辅酶A(malonyl-coenzyme A)是脂肪酸类衍产物,黄酮类化合物,聚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前体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医药类,绿色能源及化工领域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因此构建丙二酰辅酶A平台菌株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巨大潜力。酿酒酵母的遗传背景研究透彻,安全性高,基因操作手段成熟,是微生物工业合成的常用菌株,以酿酒酵母为细胞工厂合成丙二酰辅酶A衍生产品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在酿酒酵母中,中间代谢物丙
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类重要的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其病变从动脉内膜开始,先后出现脂质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动脉中层退变和钙化。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血流动力改变等多个方面影响AS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探讨影响AS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明确潜在治疗靶点,对于早期干预斑块形成及稳定易损斑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硫是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硫化氢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硫化氢(H2S)作为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可以参与生物体中的很多生理活动,先后有研究指出硫化氢在血管舒张、心脏保护、抵抗氧化应激、神经传递和抗炎症作用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过量的硫化物对细胞是有毒的,可以通过毒害细胞色素c氧化酶来抑制细胞呼吸或通过产生不同的活性硫物质来提高氧化应激。生物细胞可以自身调节胞内硫化物含量,把硫
酯类水解酶能够催化酯键的水解和合成,其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由于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精确的化学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反应不需要辅因子以及在有机溶剂中高度稳定等特性,酯类水解酶在工业上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糖酯酶是一大类糖类活性酶,能够催化酯类取代基从多糖的糖链上脱离,这些多糖来自于不同生物体,包括微生物多糖肽聚糖、动物多糖几丁质以及植物多糖木聚糖等。一些酯类水解酶还具有糖酯酶的活性。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