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分子对脂质膜穿透性影响的分子动力学仿真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s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物医学中,通过设计功能性的纳米粒子和优化纳米粒子形状、尺寸和材料特性来提高纳米药物的细胞选择性和绑定效率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纳米药物在目标生物体中的作用过程分为吸附、穿透生物膜和释放药物三个过程。在穿透生物膜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纳米药物表面的配体(ligand)由于吸附能量问题而停留在生物膜中,这些配体不会随着纳米药物穿透生物膜,而是成为活性分子(Surfactant),停留在生物膜中,从而会影响到脂质生物膜的穿透性,继而影响到纳米药物的吸附及穿透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很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纳米药物的出现给生物医学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启示和选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新药物的开发和药物的优化研究中。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原理,应用LAMMPS和Material Studio分子模拟软件,研究了活性剂(Surfactant)对脂质生物膜穿透性的影响。在建模阶段,应用了耗散粒子分子动力学及粗粒化建模技术,通过粗粒化的处理方式,提高了计算的效率和计算时长。本文目标模拟体系由脂质生物膜、流体部分和活性分子组成,其中脂质生物膜由粗粒化的链状结构构成,整个脂质生物膜置于模拟体系的中部,生物膜的上下都充满了粗粒化的水分子,流体部分主要由粗粒化的水分子组成;每次模拟中,脂质生物膜内部将含有不同比例的活性分子,活性分子和脂质生物膜应用简谐势能描述链内相邻原子间的作用力。整个体系应用耗散力分子模拟力场(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势能进行描述。本文采用粗粒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分析研究了不同含量的活性分子(Surfactant)对脂质生物膜通透性的影响。通过建立含有水、脂质生物膜和活性分子的粗粒化模型,最优化粗粒化模型的结构,得出体系的稳定能量状态;同时,在模拟过程中观察活性剂对脂质生物膜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计算水分子在每次模拟过程中的聚合分布(concentration profile)和均方位移(MSD)等。通过分析后发现,活性剂的含量增加时,较多的活性分子使原来稳定的脂质生物膜,表现出活性分子的性质,变得不稳定,易于形变和粒子更易于通过;并且,通过对脂质生物膜结构的分析,较高含量的活性剂甚至会破坏脂质生物膜的结构。因此,在研究纳米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过程时,必须考虑停留在脂质生物膜中的活性分子对脂质生物膜穿透性的影响,因为这将影响纳米药物的作用效率。
其他文献
制药、印染以及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到废水、河流和海洋中,其中,包括一些染料,酚类,重金属等不能自然降解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在动植物体内累积,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内,引起人体中毒、神经错乱、甚至是癌症等健康问题。因此,构建一种价格低廉、快速有效的方法用于废水中有机染料的去除以及酚类物质的痕量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氧化石墨烯,比表面积大,导热性和机
学位
当今世界制造业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新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及投入市场的周期是各相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谁先占领市场,谁就会获得丰厚的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
本文根据兵总641厂提供的导爆管生产的主要技术指标,针对其现有导爆管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国内外先进装配与检测技术,对导爆管自动生产线中关键设备——压药机进行了
气动技术因其工作介质清洁、成本低、高出力、节能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自动控制领域。从本世纪初开始,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自动化技术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广泛应用在自动化生产中的气动技术在也面临着引进无线通信技术的冲击。无线传感网络是气动系统实现无线通信的基础。目前困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个难点就是节点的供电问题,无线供电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难题,使无线传感器网络走向实用。无线供电技术
供应链是一种有效的企业间合作模式,近年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和逐渐普及,为供应链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供应链及其管理再次成为国内外现代制造和管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可能成为导致全球气温的变暖重要因素,所以碳捕集工艺的研究目前尤为重要。当前火电厂的烟气脱碳主要采用醇胺法,其处理气量大,吸收效果好。但是该
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技术是当前国际上的重点研究内容,声纹识别是通过语音识别说话人的身份,在系统安全认证、司法鉴定、金融服务以及电子侦听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现代机械车辆朝着高速、重载方向发展的同时,对乘坐的舒适性及操纵的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程机械的工作环境恶劣,在行驶或作业过程中常会产生强烈振动。目前国内外普
目前在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中,驾驶员疲劳已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安全辅助驾驶技术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驾驶员疲劳监控技术对降低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