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s of listening tasks on 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A study of 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mo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入量假设(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是Laufer和Hulstijn于2001年提出的一个建构,旨在阐释阅读过程中由学习任务所引发的投入量(involvement load)与附带词汇获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retention)的关系,并建立一种可操作的量化指标体系,用于预测附带词汇获得的结果。该假设将附带词汇获得量与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对目标词汇投入的程度联系起来。“投入被认为是与动机与认知相关,可用来解释和预测学习者对生词的成功获得”(Laufer& Hulstijn,2001: p14)。它由三个要素构成:需要(need)、搜寻(search)和评估(evaluation)。在完成任务时,这三个要素的出现与否分别用一定的量化值来表示。所有数值相加,就构成完成该任务的投入量。任务所引发的投入量越大,学习者在完成该任务时所能附带获得的词汇数量就越多。
  受投入量假设在阅读领域对附带词汇获得研究的启发,结合目前我国英语学习者能够便捷地从听的方面接受英语输入的实际,本论文从听力学习任务这一层面来探讨不同类型的听力任务对附带词汇获得的影响,同时检验投入量假设在听力方面的应用成效。因此,本研究要探讨研究问题如下:
  1.完成听力任务能否带来附带的词汇获得?
  2.在完成听力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听力材料中生词的呈现以及对材料中难点内容的讲解对附带词汇获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不同类型的听力任务、不同投入量的听力任务对附带获得词汇量有什么影响?投入量在什么方面以及什么程度上影响着词汇的附带获得?
  4.投入量假设将“需要”、“搜寻”、“评估”三个要素在阅读理解中对附带词汇获得所产生的影响等量看待,此种看法在听力理解中是否得到验证?
  本研究受试为就读于某省属中专学校英语专业二年级的86名学生。他们是从该校130多名同年级学生中通过比照平时英语学习成绩和一次实验前测试而选出的,英语能力无显著差异。受试随机分为四个组,分两批次参与实验,分别完成两种不同类型(听力理解与复述)的听力学习任务。在听力任务完成之后马上进行即时词汇测试,相同的测试内容以不同的版本形式,在一周后再次在受试中进行一次(延时测试)。另外,在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之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实验采用两篇听力材料。第一篇听力材料的只设一个任务(听力理解选择),在受试完成任务过程中,实验者不作任何讲解。第二篇听力材料设置两个任务:听力理解与听后复述。对于这两个任务,实验者变换词汇表类型及其呈现的次序,给不同的组别创造出不同的投入量,同时实验者对听力材料提供必要的解释,以促成受试对听力内容的理解,但不刻意讲解生词。通过综合分析实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
  1.听力学习任务可以带来附带词汇获得,但其绝对量很少。
  2.即时测试的结果显示,课堂听力教学过程中生词的呈现以及教师为促成听力理解而作出的讲解,可以显著提高即时的词汇获得数量。但延时测试中所有受试所能记住的词汇数量均很少,并且,对于分别完成不同听力任务且具有不同的投入量的各个小组,他们之间所附带获得的词汇数量并无显著差异。
  3.投入量及任务类型是产生不同的词汇获得量的主要因素。在即时测试中,对于同类型的学习任务,投入量大则能够产生较多的附带词汇获得。而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投入量大的类型并不一定能保证获得比投入量要低的另一类型任务高的附带词汇获得量。
  4.在听力理解方面,“需要”、“搜寻”与“评估”三者对词汇附带获得的促进作用并不完全相同,不应等量看待。建议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
  本论文从听力层面,通过设计不同的投入量,对英语初级水平的学者在完成“听力理解”和“复述”两个的听力任务时所附带产生的词汇获得情况进行了探讨,在课堂听力教学层次对Laufer& Hulstijn的投入量假设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实验证明了投入量假设在听力层面对附带词汇获得预测的有效性,也暴露该假设的某些不足。结合研究中的发现,本文对投入量假设中的三个要素在影响词汇附带获得量的权重方面展开了探讨,并为投入量假设在听力教学方面的应用及意义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格尼斯(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Генис)是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文学评论家、作家、散文家、记者和广播电台主编。多重身份的格尼斯对后苏联社会的文学以及现当代方兴未艾的俄罗斯文学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见解。格尼斯利用其特殊的身份直面后苏联社会文学所有的“痛苦”。作为批评家,他始终用一种“关怀”的眼光看待作家和作品,其笔下的文学批评带有着“人道主义散
学位
作为句子结构和意义的中心,动词是俄语中语义内容最为丰富、复杂的词汇单位,动词多义问题相应成为语义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该问题牵涉的分析面广、层次多,可以从句法、语义、认知、语用等多个方面对它展开研究。本文从俄语给予动词相关的词汇、语义、句法层面出发,具体以题元结构为突破口,对该类动词多义衍生相关的题元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尝试从题元结构变异机制维度探明俄语给予动词语义衍变的深层语言实质。本文首先梳理俄罗
学位
俄罗斯文学中的“莫斯科文本”不仅是作家创建的艺术时空,同时也是俄罗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象征着与彼得堡相对立的莫斯科文化属性。莫斯科作为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体现出俄罗斯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变化,是俄罗斯崛起与发展的见证者。21世纪初期俄罗斯文学的“莫斯科文本”既包含了首都文本的传统元素,又体现了现代都市文学的主要特征。莫斯科作为国家资本化的中心,具有资本初始累积阶段的现实
学位
隐喻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修辞手法,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使用隐喻,隐喻作为近年来语言学的热点话题,在政论语篇中,也经常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军事是国家的武装力量,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相互促进,在政论语篇中军事隐喻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现象,经常映射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域中。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以近几年的政论语篇为材料研究军事隐喻,首先对概念隐喻相关理论做简要阐释,然后对俄语和汉语报刊政论语篇中的军事词语的界定和
学位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МихаилАфанасьевичБулгаков,1891-1940)是俄罗斯20世纪最出色的作家之一。在作家的诸多创作中都能够体现出“魔幻现实主义”这一独具特色的创作手法。因此,布尔加科夫可以称作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除此之外,作家的一系列作品,如:《大师与玛格丽特》、《狗心》以及《不祥的蛋》等以独到的审美视角在俄国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中,讽刺与
学位
1950年代对韩国来说,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让人铭记的年代。人们需要铭记在心的并不是它摆脱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的命运,也不是韩国人民迎来了他们光复的日子,而是同族之间的互相争斗、迫害和杀戮。经历了韩国战争的韩国,经济上停滞不前,政治上意识形态混乱不清,教育上教学力量匮乏,以及文化上被异国文化入侵等。在这一时期,被称为“新世代”小说家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站在了韩国文坛之上。本文从中选取了一部分“新世代”作
学位
本文中作者就中国高校校园网页的中文英译问题作了实证研究,旨在从关联理论角度对删减这一方式在中译英过程中的应用进行调查。  通过研究,作者发现很多高校提供的英文版本是以中文版本为蓝本,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不同程度的改写。就改写的手段而言,删减是翻译过程中应用较为频繁的一类。因此,作者从以功能为导向的关联理论的角度着重对文本信息删减的合理性作了探索。  首先,删减的合理性可凭借文本类型和关联性两个参数来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