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入量假设(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是Laufer和Hulstijn于2001年提出的一个建构,旨在阐释阅读过程中由学习任务所引发的投入量(involvement load)与附带词汇获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retention)的关系,并建立一种可操作的量化指标体系,用于预测附带词汇获得的结果。该假设将附带词汇获得量与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对目标词汇投入的程度联系起来。“投入被认为是与动机与认知相关,可用来解释和预测学习者对生词的成功获得”(Laufer& Hulstijn,2001: p14)。它由三个要素构成:需要(need)、搜寻(search)和评估(evaluation)。在完成任务时,这三个要素的出现与否分别用一定的量化值来表示。所有数值相加,就构成完成该任务的投入量。任务所引发的投入量越大,学习者在完成该任务时所能附带获得的词汇数量就越多。
受投入量假设在阅读领域对附带词汇获得研究的启发,结合目前我国英语学习者能够便捷地从听的方面接受英语输入的实际,本论文从听力学习任务这一层面来探讨不同类型的听力任务对附带词汇获得的影响,同时检验投入量假设在听力方面的应用成效。因此,本研究要探讨研究问题如下:
1.完成听力任务能否带来附带的词汇获得?
2.在完成听力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听力材料中生词的呈现以及对材料中难点内容的讲解对附带词汇获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不同类型的听力任务、不同投入量的听力任务对附带获得词汇量有什么影响?投入量在什么方面以及什么程度上影响着词汇的附带获得?
4.投入量假设将“需要”、“搜寻”、“评估”三个要素在阅读理解中对附带词汇获得所产生的影响等量看待,此种看法在听力理解中是否得到验证?
本研究受试为就读于某省属中专学校英语专业二年级的86名学生。他们是从该校130多名同年级学生中通过比照平时英语学习成绩和一次实验前测试而选出的,英语能力无显著差异。受试随机分为四个组,分两批次参与实验,分别完成两种不同类型(听力理解与复述)的听力学习任务。在听力任务完成之后马上进行即时词汇测试,相同的测试内容以不同的版本形式,在一周后再次在受试中进行一次(延时测试)。另外,在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之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实验采用两篇听力材料。第一篇听力材料的只设一个任务(听力理解选择),在受试完成任务过程中,实验者不作任何讲解。第二篇听力材料设置两个任务:听力理解与听后复述。对于这两个任务,实验者变换词汇表类型及其呈现的次序,给不同的组别创造出不同的投入量,同时实验者对听力材料提供必要的解释,以促成受试对听力内容的理解,但不刻意讲解生词。通过综合分析实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
1.听力学习任务可以带来附带词汇获得,但其绝对量很少。
2.即时测试的结果显示,课堂听力教学过程中生词的呈现以及教师为促成听力理解而作出的讲解,可以显著提高即时的词汇获得数量。但延时测试中所有受试所能记住的词汇数量均很少,并且,对于分别完成不同听力任务且具有不同的投入量的各个小组,他们之间所附带获得的词汇数量并无显著差异。
3.投入量及任务类型是产生不同的词汇获得量的主要因素。在即时测试中,对于同类型的学习任务,投入量大则能够产生较多的附带词汇获得。而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投入量大的类型并不一定能保证获得比投入量要低的另一类型任务高的附带词汇获得量。
4.在听力理解方面,“需要”、“搜寻”与“评估”三者对词汇附带获得的促进作用并不完全相同,不应等量看待。建议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
本论文从听力层面,通过设计不同的投入量,对英语初级水平的学者在完成“听力理解”和“复述”两个的听力任务时所附带产生的词汇获得情况进行了探讨,在课堂听力教学层次对Laufer& Hulstijn的投入量假设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实验证明了投入量假设在听力层面对附带词汇获得预测的有效性,也暴露该假设的某些不足。结合研究中的发现,本文对投入量假设中的三个要素在影响词汇附带获得量的权重方面展开了探讨,并为投入量假设在听力教学方面的应用及意义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受投入量假设在阅读领域对附带词汇获得研究的启发,结合目前我国英语学习者能够便捷地从听的方面接受英语输入的实际,本论文从听力学习任务这一层面来探讨不同类型的听力任务对附带词汇获得的影响,同时检验投入量假设在听力方面的应用成效。因此,本研究要探讨研究问题如下:
1.完成听力任务能否带来附带的词汇获得?
2.在完成听力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听力材料中生词的呈现以及对材料中难点内容的讲解对附带词汇获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不同类型的听力任务、不同投入量的听力任务对附带获得词汇量有什么影响?投入量在什么方面以及什么程度上影响着词汇的附带获得?
4.投入量假设将“需要”、“搜寻”、“评估”三个要素在阅读理解中对附带词汇获得所产生的影响等量看待,此种看法在听力理解中是否得到验证?
本研究受试为就读于某省属中专学校英语专业二年级的86名学生。他们是从该校130多名同年级学生中通过比照平时英语学习成绩和一次实验前测试而选出的,英语能力无显著差异。受试随机分为四个组,分两批次参与实验,分别完成两种不同类型(听力理解与复述)的听力学习任务。在听力任务完成之后马上进行即时词汇测试,相同的测试内容以不同的版本形式,在一周后再次在受试中进行一次(延时测试)。另外,在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之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实验采用两篇听力材料。第一篇听力材料的只设一个任务(听力理解选择),在受试完成任务过程中,实验者不作任何讲解。第二篇听力材料设置两个任务:听力理解与听后复述。对于这两个任务,实验者变换词汇表类型及其呈现的次序,给不同的组别创造出不同的投入量,同时实验者对听力材料提供必要的解释,以促成受试对听力内容的理解,但不刻意讲解生词。通过综合分析实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
1.听力学习任务可以带来附带词汇获得,但其绝对量很少。
2.即时测试的结果显示,课堂听力教学过程中生词的呈现以及教师为促成听力理解而作出的讲解,可以显著提高即时的词汇获得数量。但延时测试中所有受试所能记住的词汇数量均很少,并且,对于分别完成不同听力任务且具有不同的投入量的各个小组,他们之间所附带获得的词汇数量并无显著差异。
3.投入量及任务类型是产生不同的词汇获得量的主要因素。在即时测试中,对于同类型的学习任务,投入量大则能够产生较多的附带词汇获得。而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投入量大的类型并不一定能保证获得比投入量要低的另一类型任务高的附带词汇获得量。
4.在听力理解方面,“需要”、“搜寻”与“评估”三者对词汇附带获得的促进作用并不完全相同,不应等量看待。建议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
本论文从听力层面,通过设计不同的投入量,对英语初级水平的学者在完成“听力理解”和“复述”两个的听力任务时所附带产生的词汇获得情况进行了探讨,在课堂听力教学层次对Laufer& Hulstijn的投入量假设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实验证明了投入量假设在听力层面对附带词汇获得预测的有效性,也暴露该假设的某些不足。结合研究中的发现,本文对投入量假设中的三个要素在影响词汇附带获得量的权重方面展开了探讨,并为投入量假设在听力教学方面的应用及意义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初步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