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皮甜橙全果加工技术的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试验研制了一种较新颖的柑桔加工产品——去皮柑桔全果,并对该制品制作一系列工艺过程的主要参数进行了探讨。在本试验中,采用的主要加工流程为:注水法去外果皮→混合酶法脱囊衣→真空包装→微波杀菌→低温贮藏。 (1)通过注射压力为0.08-0.1MPa的自来水至果实的外果皮和中果皮之间,注射时间根据果实的个体差异可以为2-3分钟,结果果实外果皮与中果皮的连接组织充分浸润,外果皮离开内果皮。结果仅需几秒钟即可去掉果实的外果皮,大大缩短了手工去皮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2)用含纤维素酶制剂、果胶酶制剂以及促进剂的混合酶降解果实外露囊衣,试验结果表明合适的酶浓度为纤维素酶0.2克/100毫升,果胶酶0.4克/100毫升,促进剂为0.5毫升/100毫升。处理的果量为150-170克时需要的混合酶溶液为200毫升,降解的条件为pH4.0,温度50℃。从时间上来看,40分钟后即可以达到较佳的效果,与传统的酸碱二步脱囊衣方法处理比较,混合酶作用后的果实表面光滑,汁胞几乎没有损坏。 (3)去皮后的全果用厚度为0.075毫米的塑料袋真空包装,通过输出功率为729瓦的微波炉进行杀菌处理,时间为60秒,结果残留的细菌总数大大降低,细菌死亡率>99%,而且大肠杆菌的检测结果成阴性,符合国家标准对许多加工食品的卫生要求,从果实的外观品质来看,微波杀菌对去皮果的影响并不大,基本上与鲜果相近。 (4)单个包装后的去皮果在2-4℃的低温下进行贮藏,检测细菌总数的变化,以及贮藏不同时期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如果仅从细菌总数的变化进行判断,保质期可以延长到38天之后。但从果实营养成分含量来看,贮藏中会有所损失,尤其抗坏血酸的含量在贮藏至15天之后,损失率达到了20%。可以得出结论,在 中 国 农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本试验中得到的去皮果比较合适的贮藏期小子15天。 通过上述工艺技术得到的去皮全果,不仅保持了鲜果的美好形状、鲜艳色泽、丰富营养,而且食用方便,可以直接食用或者制作水果沙拉,也可以用于制作其他柑桔制成品,例如柑桔汁。囊瓣罐头等。此外,从营养成分的损失率看,试验的结果表明,整个加工制作过程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损失大约仅有2%,还原糖的保存率也大于98%。综上所述,在本实验中获得的去皮果只是对鲜果进行了尽可能少的加工,因此对果实的品质造成的影响不是很大。在利用了注水、混合酶处理、微波杀菌后的去皮全果,无论从形状、风味、营养等个方面来讲都与鲜果相近,因此可以定义为最少加工产品(MP,minimally processed)。
其他文献
针对环烷酸萃取除铝传统方法存在的除铝效果差和易乳化的缺点,研究开发了一种高效、理想的除铝方法,采用单级HA萃取,除铝后料液铝含量可小于10 mg/L,稀土回收率大于90%,除铝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秒的认识"。教材分析:"秒的认识"是《课程标准》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辅酶Q10是最有希望实现工业化的生产方法,论文选取粟酒裂殖酵母S.promb 2.1794作为出发菌株,经过诱变得到辅酶Q10的高产菌S.promb B2.1794,研究了该菌的最佳培养
目的探讨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3年12月~2004年12月接诊的57例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合理的早期诊治
针对温室蔬菜水肥耦合效应研究过程中水肥利用率较低的现状,面向我国发展节水节肥高效农业的需求,达到同步实现温室蔬菜高产优质高效及制定最优灌溉施肥制度的目标。本研究以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实现农业农村及其关联产业一举多得的有效措施,是加快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推动城乡互动、增强农村发展
根据“行走”义动词的语义特征,文章对“行走”义动词进行了界定,探讨了东汉“行走”义场的演变情况。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一、东汉“行走”语义场的描写。从“速度”这个
观点采择作为社会认知的核心因素,在个体尤其是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人际交往都有着一定的预测作用。大量的研究者关注个体的观点
梅州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金柚生产基地;但由于生产周期长,加之传统的种植和采收方式及自行销售或打包销售等生产经营特点,致使梅州金柚市场的拓展面临挑战;
痤疮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决定的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目前影响痤疮发病的具体基因仍不清楚。本文将从先天免疫相关基因、类固醇激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核转录因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