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邻面去釉技术自出现以来,已被广泛应用到口腔临床的各个方面,尤以正畸最盛。它常被用来缓解牙列的轻、中度拥挤;整平Spee曲线;调整不协调的Bolton指数等等。但是去釉后可能造成的并发症,如牙齿敏感,牙体形态的破坏,牙髓的不可逆性损害,牙周支持组织的退缩和潜在的龋易感性增加等限制了邻面去釉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本文将在备受关注的邻面去釉后,邻面釉质龋易感性是否增加这一问题上进行研究,并探讨不同去釉量之间龋易感性的差别。 方法: 实验1:在微生物致龋环境下不同邻面去釉量间牙体龋易感性风险评估 建立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 S.mutans)为主导的体外致龋模型。将已经去除了不同邻面釉质量的釉质块先进行去釉面显微硬度测试,后置于菌悬液中致龋。分别于10d,15d,20d后取出相应组别的样本,再次进行去釉面显微硬度测试,最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对釉质块的去釉面的脱矿程度进行定量检测。将致龋前后的显微硬度测试,致龋后不同组别之间的激光共聚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不同去釉量之间脱矿程度有无统计学差异。 实验2:在化学致龋环境下不同邻面去釉量间牙体龋易感性风险评估 建立部分饱和酸缓冲脱矿系统。将已经去除了不同邻面釉质量的釉质块先进行去釉面显微硬度测试,后置于脱矿液中致龋。分别于5d,10d,15d后取出相应组别的样本,再次进行去釉面显微硬度测试,最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对釉质块的去釉面的脱矿程度进行定量检测。将致龋前后的显微硬度测试,致龋后不同组别之间的激光共聚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不同去釉量之间脱矿程度有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 1.在微生物及化学环境下,不同的邻面去釉量处理的实验样本在显微硬度的测试中p>0.05,提示不同的邻面去釉量在微生物及化学环境中显微硬度改变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无论在微生物环境还是化学环境中,脱矿前后的实验样本的显微硬度测试统计学均提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在微生物环境和化学环境中均出现了显微硬度的改变。 3.在不同时间的微生物环境和化学环境中处理后的样本的显微硬度测试结果,两者其统计学结果均提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微生物环境及化学环境中处理样本的时间对于样本的显微硬度的改变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将邻面去釉量和不同微生物环境和化学环境中处理时间同时作为变量进行析因分析,提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p=0.875 R2=0.902),提示不同的邻面去釉量在不同的环境及作用时间中其显微硬度的改变均不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 4.对于相同的处理组,不同的邻面去釉量的总荧光量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的处理组中相同的去釉量存在统计学意义。同时,将不同去釉量及不同微生物和化学环境同时作为变量进行析因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不同的邻面去釉量在不同的环境及作用时间中其总荧光量的改变均不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 5.对于相同的处理组,不同的邻面去釉量的平均荧光量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的处理组中相同的去釉量存在统计学意义。同时,将不同去釉量及不同微生物和化学环境同时作为变量进行析因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不同的邻面去釉量在不同的环境及作用时间中其平均荧光量的改变均不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 6.对于相同的处理组,不同的邻面去釉量的荧光面积在微生物组10天及化学组5天均提示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微生物15天、20天及化学10天及15天组均提示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的处理组中相同的去釉量存在统计学意义。同时,将不同去釉量及不同微生物和化学环境同时作为变量进行析因分析,提示 p>0.05(p=0.548)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不同的邻面去釉量在不同的环境及作用时间中其荧光面积的改变均不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 结论: 1.该实验所采用的脱矿液化学致龋法及微生物致龋法确实能使釉质表面显微硬度降低,也即能产生早期龋样病损。 2.当邻面去釉量分别为0.0mm、0.2mm、0.3mm、0.4mm时,在化学致龋环境下,不同去釉量之间龋易感性没有差别,也即,本实验研究的样本支持在0.4mm范围内,随着去釉量的增加,去釉面的致龋性并不会随之增加。 3.当邻面去釉量分别为0.0mm、0.2mm、0.3mm、0.4mm时,在微生物致龋环境下,不同去釉量之间龋易感性没有差别,也即,本实验研究的样本支持在0.4mm范围内,随着去釉量的增加,去釉面的致龋性并不会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