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乡村建国思想研究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a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7年前后,中国兴起了大规模的乡村建设运动,这是一场由都市知识分子发动的复兴乡村的运动。目睹辛亥之后中国政治的失序,他们的目标也不仅仅停留在乡村,而是将乡村建设运动视作民族自救的一条出路,乡村建设运动亦成为一项建国运动。其中乡村组织的建立成为运动的关键,因为它不仅是运动的推动机关和乡村建设所要改造的目标,同时它也是政治权力得以落实的社会基础。这场运动自始至终有两种张力。第一,如果政治无序,外有列强压迫,内有军阀混战、土劣把持地方政权,那么社会运动团体就不能集中力量建设乡村。第二,乡村建设如果不能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那就始终是一乡一县的实验,无法为整个中国的前途求得办法,那么由乡建来实现“民族自救”、“民族改造”,就如同“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一样,终将成为吹破的“胰子泡”。如果枪杆子不能做到的,凭借几只笔几把锄头就能做到吗?本文以梁漱溟为例,就乡建与建国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在导论部分,提出本文的问题,近代乡村衰败的原因是什么?乡村的衰败与国家政权的分裂有怎样的关系?如果要结束国家的分裂,为何不能直接在中国建立近代国家制度?并联系时代背景,说明乡村建设是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第一章从乡村发展的恶性循环出发,指出国家政权的不统一,政治秩序的不建立是乡村破坏的原因,而要建立政治制度,反而不能从政治本身着手,否则会加重对乡村的破坏。第二章考察了近代两种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和苏俄党治,分析它们不能在中国建立是有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原因的。第三章则是以梁漱溟对东西文化根本差异的阐发为基点,说明建国所依赖的精神条件。第四章结合梁漱溟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论述,指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构造是建国所面临的社会条件,而中国社会构造的真欠缺是在团体组织。第五章讨论团体组织必须从乡村入手,同时与中国固有的精神和社会构造相符合,梁漱溟提出了乡学和村学的乡村组织原型,并由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实现最终的建国目标。第六章则重新反思乡村建设运动,指出乡村建设运动为何由都市知识分子发动,这场运动又如何成为知识分子的一场自我改造运动。结尾部分则讨论梁漱溟的乡村组织思想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以小群体理论为理论支撑,按照小群体社会学家西奥多·M·米尔斯提出的群体运作过程的五大阶段,以深圳市盐田区义工联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及观察研究,对义工群体的运作过程
水文档案管理是水文资料管理常用的一种方式,它为社会水文系统和有关水工工程的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如今,社会生产与建设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革,信息化几乎已经深入各行
1 存在的问题rn(1)我厂由于管理不严,原盐卸货时扎口的麻绳全部混入原盐进入化盐桶,使化盐桶的清洗周期短.为解决此问题,我厂在上盐漏斗及化盐桶顶部下盐漏斗处安装了篦子以
“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正在全国逐步开展,但很多学校只注重环境卫生和校园的绿化,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实际分析“绿色学校”创建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必要性和有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的缩小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无法再应对严重的老龄化;而资源的缺乏和高额的成本使得机构养老也无法扩大规模。在此情况下大家越来越关注
学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对一个外来打工者的草根组织(同心希望家园)在京郊聚居区的社区试验进行了研究,认为外来打工者通过自己的公益组织,进行社区参与的方式,折射出的在正式的参与机制缺乏的情况下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