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与民营企业银行债权治理效应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sgh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不断深入,企业融资渠道不断创新。然而,不可否认,银行贷款仍是我国企业融资的最主要方式之一。银行贷款具有控制企业自由现金流、向外界传递积极的公司治理现状、降低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合理有效监督企业治理过程等作用,能够对公司治理产生积极的效应。近年来,连续多起发生的巨额银行贷款到期无法偿还事件,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银行贷款的“贷后管理”问题。而通过对国内外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在西方完全资本市场中,银行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利益相关关系,银行债权能有效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然而,在以我国为代表的转轨经济国家中,由于“内部控制人”、“预算软约束”等问题的存在,银行债权非但没有形成积极的公司治理效应,相反却抑制了企业的经营绩效。那么,究竟是中国的银行债权确实没有起到有效的公司治理效应,还是现有的研究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并细化呢?在“后股权分置改革时代”,我国的银行债权治理效应是否发生了显著的改进?带着这样的矛盾,笔者从银行债权治理效应出发,以管理层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代理成本作为债权治理效应的观察点,将管理层与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划分为“显性代理成本”和“隐性代理成本”,选取沪市A股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分别研究国有与民营企业两类企业的银行债权在公司治理效应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银行债权对显性代理成本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也即银行债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有效抑制以“在职消费”行为为特征的显性代理成本的。相对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银行债权对公司显性代理成本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相对于长期银行债权来说,短期银行债权对公司显性代理成本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在隐性代理成本方面,银行债权对其总体来说仍不具有抑制作用,即企业的银行债务水平与其财务绩效呈弱负相关关系。相对民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的银行债权对隐性代理成本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并且近年来已经显示出了正的公司治理效应。同时,我们也看到,民营企业银行债权对隐性代理成本抑制作用尽管仍不显著,但是年度间的改进是明显的。相对于短期银行债权来说,长期银行债权对公司隐性代理成本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运用实证方法,专门研究了债权中的银行债权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从研究的视角来说,本文选取管理层与上市公司间的两类代理成本作为公司治理效应的替代变量;从银行债权的期限角度来说,本文区分了短期银行债权和长期银行债权对公司治理的不同影响;从研究的横向跨度来说,选取国有与民营两类企业进行对比分析;从研究的纵向跨度来说,选取了2007年~2012年间的相关数据,检验了两类企业银行债权治理效应的年度间改进情况。
其他文献
文章制备了3款玻璃化转变温度(T_g)不同的无铅玻璃粉,将其与银粉和有机载体混合配制成太阳能电池背面银浆,并通过印刷、烘干、烧结和焊接等工艺制备了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背电极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大型的高速铁路、公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等正在大规模地兴建和规划当中,大型隧道也越来越多,其中对于隧道施工安全和进度的控制是整个工程的关键。为了
研究目的:长期系统化的运动训练会导致大脑运动皮层可塑性改变。在大脑层面上研究和分析项目间的特性,不仅能帮助运动员和教练更精确地了解专项技术特点,更能为训练效果的评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在科研试验中,产生数据信息量加大,然而对数据存储系统的传输速度、功耗、可靠性要求却越来越严格。同时基于不同测试需求,试验环境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安徽省级储备粮是安徽省政府建立的,用于调控区域粮食供求,应对突发事件的专项储备。目前,在
公示语作为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其翻译的恰当与否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以及促进对外贸易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国际地位越来越高。沿
随着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民众投资热情不断高涨,中小投资者纷纷进入证券市场,有关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理念也不断传入我国。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主要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方面由于世界文化的不断交融,观众有了更多的艺术选择,于是手风琴“被冷落”了;另一方面,手风琴的艺术
海洋硅藻是一类起源于1.8亿年前的二次共生的光合自养单细胞藻类,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区,是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在全球固碳作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铁是海洋
随着行为公司财务理论的兴起,管理者自身的一些特点,如管理者的年龄、学历和心理等,对上市公司的政策制定的影响越来越被学术界重视。自21世纪以来,有关管理者特质对公司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