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英国邮政作为一个与大众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服务机构,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帝国民众彼此交往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1840年希尔进行统一便士由瞰改革之后,通过书信、报刊杂志、明信片、包裹等服务构成的邮政网络将整个帝国联结在一起,信息交流的范围空前扩大,深入到千家万户。这种变化对整个帝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是如何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如何悄无声息地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到思想观念。本篇论文从普通大众日常生活史的角度,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展现英国邮政怎样通过书信报刊等邮政服务将英国本土的日常生活和价值价值观念渗透到帝国的殖民地,在如此庞大的帝国内,怎样通过邮政使大众尤其是殖民地民众自发地、无意识地产生了对英吉利民族的认同和对英帝国的认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1840年到1914年即自罗兰·希尔的便士邮政改革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有这段时期的邮政发展状况。1914年是邮政发展的分水岭,因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邮政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邮件投递数量下降,统一便士邮政结束了自己的辉煌时代。因此,本篇论文不涉及一战及其之后邮局的发展状况。第一章论述了三个时期的英国邮政发展状况。首先叙述了1840年罗兰·希尔改革之前邮政发展概况,邮政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收费高昂,普通大众只能望而却步(尤其是苏格兰、爱尔兰),因此国内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信息依然流通不畅,比较闭塞落后,各地的发展差异比较大。其次论述了1840-1868年邮政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表现。1840年希尔进行便士邮政改革之后,邮政成为真正的为大众服务的政府机构,不再有名无实。1840年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信件收费标准,重量只要不超过1盎司,一律1便士,不再像过去那样根据邮递路程长短收取邮费,费用以邮票的形式提前支付。这一措施得到了英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拥护和支持,信件投递数量急剧增长,通过信件传递消息不再是中上阶层的特权了,普通民众亦能享受到邮递业务带来的好处,尤其是穷苦阶层,受益最大。最后阐述了1868-1914年邮政业务进一步发展完善,服务种类进一步多样化,开通了具有革命性的更加快捷的通讯交流方式—电报和电话。1868年议会通过法案宣布电报正式收归邮政所有,英国几乎所有私人电报公司都被纳入邮政旗下。此后邮政业务不断完善,业务服务种类不断丰富:邮政汇兑、邮政储蓄、包裹邮递、报刊杂志发行、保险养老金发放、电报电话等等,极大的方便了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1912年,邮局正式收购电话公司,收归国有,邮政至此基本形成了完善的业务服务链。第二章主要论述邮政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大众的日常生活着手,通过信件、报刊论证了邮政给人们分散、零碎的衣食住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邮路网络的完善,新式运输工具火车、汽船的出现,使得全国各地的商品都能迅速地运往目的地,国际化大市场出现。殖民地在英国人日复一日的影响下,当地人也开始接受采用英式烹饪方式制作的食物,模仿英国绅士和淑女的穿戴,建造英式公共建筑和花园洋房。其次专门拿出一节的内容阐述了邮政储蓄银行,它是邮政机构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人们经济生活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并且它与邮政汇兑业务挂钩,利用原有的邮政网络提供服务。只要有邮局的地方都可与邮政银行建立联系,而邮局除了大都市之外,更多设于较偏僻的乡镇,遍布全国。它的出现使得广大下层劳动民众也能像精英阶层一样享受银行提供的各种服务和带来的便利。总之,邮政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物质生活,为精神交往空间的扩大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主要从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变化来论证邮政带来的影响。邮政在其发展的高峰时代,民众的交往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延伸,改变了他们对英国的认知、对殖民地的认知。物质生活的丰富拓展了他们社交的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邮政服务网络将整个大英帝国连结成一个整体,英国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和道德等精神文化通过邮政传播到殖民地各个角落,促进了英式教育的普及和英国文化的大众化。新闻出版蓬勃发展,人们在咖啡馆、酒馆等公共场所阅读报刊,畅所欲言,发表对时事的看法。在讨论和批判国家政治事务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普遍性的公共意见,达到一种政治上的认同。精神交往内容的丰富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感知到的空间不断扩展和延伸。换句话说,就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论证在不断丰富的物质活动这种有形的交往过程中,对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无形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