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网络视角下的生态产业共生网络成长机制研究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tanchishe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工业)共生网络隶属于产业生态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面对工业进程破坏生态文明的强烈攻势,模仿自然界生态系统建立生态产业共生系统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生态产业(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 EIP)应运而生,建设生态产业园的核心思想主要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及产业生态学原理建立起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而生态产业园建设的核心内容则是研究生态产业共生网络(Eco-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EISN)的成长。研究生态产业共生网络的成长机制对于理解产业共生网络的形成原理以及生态产业园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指导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工具对生态产业共生网络的成长机制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了产业共生网络形成原因、影响产业共生网络稳定性因素、弱化状态下的目标抗毁性策略、网络成长的治理机制,并以鲁北生态产业共生网络为案例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生态产业共生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比较两者之间内在的共性与差异可以得出生态产业共生网络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而建立的一种类似食物链的网络结构模式。在整个系统内部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以产业生态学、经济学等相关内容为理论基础,界定了产业共生网络的内涵及其应用范围,进一步分析了产业共生网络的三种表现形式以及四种运作模式,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由于产业共生网络具有开放性、复杂性、进化性以及多层次性,这就决定了从复杂网络视角去研究产业共生网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2.从产业共生网络的经济性、生态性以及网络自身演化的复杂性出发,定性分析了产业共生网络成长的动力机制。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生产企业渴望购买原材料的成本降低,同时也希望副产品的处理费用处于最低状态,这就促使了成本推动动因的形成;由于企业衍生、集群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立于个体的经济效益,使得整体效益增加,经济效益因素推动产业共生网络的成长;企业集聚的过程可以节约一大笔潜在的交易费用,交易成本的降低会促使各节点企业进行合作,共生关系随之出现;随着国家对环境破坏处罚力度的加大,企业对于副产品处理成本的投入逐渐增加,甚至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这种背景迫使企业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而选择共生,通过共生保证副产品处理费用极小化;网络自身演化的动力也不容忽视,通过自增长和择优选择等机制实现网络规模的递增。3.针对产业共生网络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不稳定因素(噪声因素)干扰,为了维护网络的稳定性,发挥网络的整体效率,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生态产业共生网络成长的加权局域网络模型,进一步研究了由于噪声的影响导致网络稳定性出现威胁的规律,通过建立模型对噪声传播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针对噪声因素传播的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弱化理论的目标抗毁性策略,有效的阻止噪声的传播,维护网络的整体效率及稳定可持续发展。4.为了更好的维持产业共生网络成长的持续性,本文研究了产业共生网络成长的治理机制。主要以影响产业共生网络成长稳定性的风险危机为出发点,围绕产业共生网络治理的理论基础、治理环境、治理对象、治理目标进行研究,给出了包含市场治理机制、双边治理机制、三边治理机制和一体化治理机制的网络稳定性治理机制,并提出了产业共生网络治理的相关对策和建议。5.以鲁北生态产业园为案例对产业共生网络成长机制进行分析。首先对鲁北生态产业园进行简单介绍,接着构建鲁北产业网络成长拓扑结构图并对其成长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给出网络成长的复杂性测度、网络成长的稳定性以及鲁北产业园相关治理措施的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正】 迄今为止,人们对规定和解释法的概念所做的研究,也许要比对社会科学仍然经常使用的其他任何概念的研究多。尽力为法的对象划定界限如同尽力为法下定义一样,常常陷入某
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可以把人带进去。——“台球神童”丁俊晖 解读一:不可过分贪求钱财,过分贪求,会葬送自己,
向量运算灵活多样,技巧性强,是训练思维的极好素材.理顺运算技巧和方法可以提高我们思维的方向感,逻辑的严密性,过程的合理性,解法的多样性.
我们可以根据《考试说明》的新要求,借鉴过去的高考题型,勾画出新一年探究题命题的走向,梳理出有关答题的要领。
请看这样一道高考数列题:(2008年江苏卷第19题)设a1,a2,…,an是各项均不为零的n(n≥4)项等差数列,且公差d≠0.若将此数列删去某一项后得到的数列(按原来的顺序)是等比数列.
文意理解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有的题目还考查文学鉴赏能力,赋分3分。下面谈谈近几年高考试题文言文文意理解题
【正】 ц·A·雅姆波利斯卡娅(苏联科学院国家和法研究所教授、法学博士):许多年来有一些论点一直被认为是"公理",这些论点是:各种社会关系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各种社
古汉语中,定语大都是放在中心词之前,用来修饰或限制中心词,由名词、形容词、数词等充当。这和现代汉语一样。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使语言更加流畅,借助“之”、“者”等助词
进行分类讨论时,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分类的标准是统一的,讨论时不遗漏、不重复;科学地分类,层次清楚,讨论时不越级.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漏、不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并揭晓“2009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30个直辖市及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