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现状研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ernie_d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身份认同水平既是教师群体发展的标尺,也是其个体成长的调和剂。随着教师准入政策的“社会转向”,大批量的非师范人员进入教师队伍,而研究这支具有“非师范”特质的小学教师身份认同的水平既是检测现行师资扩充政策投入效度的标尺,也是后续非师范人员个人转型的指标。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是指小学非师范类教师基于自己在社会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对先定特性的个人身份、制度特性的制度身份、职业特性的职业身份和再构特性的处境身份的价值、标准与期望的认知状态、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的心理表征。本研究在梳理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结构、协商机理、阶段和特点等,以提升小学非师范类教师学术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法,随机选取了河南省G市的农村和城市的100名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微上阶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其身份认同的各维度上也存在不同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情感要素在整体身份认同与延续的过程中表现较弱;个人成长在与社会期待相匹配的过程中间隙较大;专业性在制度身份认同构筑的过程中被遮掩;人文关怀在处境身份认同的场域内外偏失等。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小学非师范类教师文化及话语地位的固化、个人内在结构的失衡、专业培训的非针对性和交往支持空间的有限性。因此,本研究通过提出构建非师范类教师话语支持体系、改善非师范类教师内部结构、成立非师范类教师专门培养机构和优化非师范类教师交往环境这四个方面,以期提出提升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水平的合理化建议。
其他文献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违章建筑的问题,可是我国没有一部法律明确规定了违章建筑的定义,没有明确指出违章建筑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由于立法的分散和法律规定不统一使
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技术可以在非电气连接情况下完成电能传输,和传统供电模式相比避免了由于接口接触不良、电缆磨损导致的电火花、漏电等安全隐患,同时
泥水加压平衡盾构机(简称泥水盾构)是适用于大断面、长距离、高渗透软硬不均地层的一次成型的大型隧道挖掘机械系统。在泥水盾构包含刀盘驱动系统、推进系统、泥水环流系统等
小学音乐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唱歌曲,并且小学音乐课比较受学生们的欢迎,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所以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这就需要小学音
当前,正值资产管理市场变革的新时期,我国的商业银行也逐步向轻型化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过渡,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有效管理成为了重点的竞争领域。然而,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管理模块,随着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也逐渐暴露出众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了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回归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本源,国家颁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从法律上对商业银行的资管市
目的观察术后化疗对切除卵巢后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机理.方法两组观察对象,肿瘤组20例,术后行PC方案化疗,连续6个疗程,每次间隔4周;
<正> 田流从事散文特写创作,迄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了。一九三七年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在激流中》的发表,是他踏进文学领域的
生境选择是动物选择适宜于其生存和繁衍的场所,反映了动物对不同环境的响应,了解影响动物生境选择的机制对野生动物管理和防治有着重要意义。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是一种穴居性的大型啮齿动物,营家族式生活。若尔盖县是中国湿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对栖息在若尔盖地区的喜马拉雅旱獭生境选择特征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栖息在湿地生态系统下的穴居哺乳动物适应环境的策略及机制。作为一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IMB模型)的心脏康复教育方案在社区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选取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档的77名居住在社区且发生心血管事件1年后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后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最终对照组41例,实验组36例。对照组参加
在移动智能终端产品迅速普及和应用程序大规模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各大系统中的应用程序日益更新,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受到软件开发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市场上现存的部分产品更关注功能实现和视觉效果,对儿童的视知觉原理、认知心理和用户体验重视度不高,无法充分满足儿童对安全感、愉悦感与获得感的多重需求。从儿童的视知觉原理入手,对儿童早教应用程序界面设计展开研究,探索视知觉形式动力与界面的内在关联,创建符合儿童认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