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这种改变对植被碳储量产生何种影响。本文以崇明岛为研究对象,基于2009和2018年定点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2009年和2018年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三大土地利用类型样点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根据2009年和2018年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及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样点平均碳密度估算了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总碳储量;并对2009年和2018年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碳储量变化的自然驱动因素和社会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为生态城市化建设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通过ENVI对2009年和2018年崇明岛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体、未利用地面积进行统计显示:2018年崇明岛建设用地、林地、水体、未利用地面积较2009呈增加状态,面积分别增加了96.75km2、53.88km2、26.02km2、10.89km2;而耕地面积呈减少状态,面积减少了43.29km2。2、植被概况:通过对2009-2018年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三大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分析,2009年和2018年崇明岛林地植被种类最多,其次为建设用地、耕地。耕地、林地主要以落叶乔木和落叶灌木为主,建设用地均主要以落叶乔木和常绿灌木为主。2018年较2009年耕地主要新增广玉兰、栾树、女贞、喜树等树种,林地主要新增广玉兰、朴树、榉树、鸡爪槭、红花檵木等树种,建设用地主要新增广玉兰、杜仲、栾树等树种。3、各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分析:2009年崇明岛样点植被碳储量共计346.35Mg,2018年崇明岛样点植被碳储量共计1230.87 Mg。2009年和2018年崇明岛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各样点植被碳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林地、建设用地、耕地。2009年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样点平均碳密度分别为36.33Mg/hm2、176.26Mg/hm2、38.46Mg/hm2,2018年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样点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81.36 Mg/hm2、450.46 Mg/hm2、222.65 Mg/hm2。根据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密度及面积可估算总碳储量得:2009年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总碳储量为3.16kg、4.12kg、0.55kg;2018年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总碳储量为15.03kg、12.96kg、5.31kg。4、各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驱动力分析:(1)植被生活型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2018年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乔木数量的增加和灌木数量的减少是导致2018年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乔木数量的增加是植被碳储量增加的重要原因。(2)植被特征对碳储量的影响:2009年和2018年林地均植被碳储量均与乔木胸径、乔木高度直接正相关,与植被与植被密度直接负相关。2009年和2018年建设用地均植被碳储量均与乔木胸径、乔木高度直接正相关,与乔木冠幅间接正相关。(3)社会因素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主要从人为因素引起的植被类型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植被结构的调整等进行阐述,结果表明:导致2009年—2018年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植被碳储量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导致植被碳储量增加的驱动力:对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植被碳储量增加社会驱动力分析表明:植被数量的增长、土地类型的转变、植被类型的转变和增加都是导致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植被碳储量增加的社会驱动力,其中植被类型的转变和增加是导致耕地碳储量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4)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碳储量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植被碳储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表明:2009—2018年崇明岛植被碳储量变化受到了乔木数量变化和乔木胸径变化的影响,其中乔木数量变化是主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