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v4地址空间匮乏、报头处理时间长和不适应现代面向流的网络信息传输,促进了IETF定义了新一代IP协议——IPv6协议。但是从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全面过渡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两类网络和设备并存期间,解决不同版本的IP协议设备间的互联问题刻不容缓。 支持不同版本的IP协议的互联问题可分为两类:支持同一版本的设备借助支持另一版本的IP协议的网络互联以及支持不同版本IP协议的设备间的互访。前者可采用“包装”(Encapsulation)、“隧道”(Tunneling)借网过渡;后者需要采用协议转换的方式。IETF为后一种情况推荐了“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NAT-P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Protocol Translation)技术。 本文反映的对NAT-PT技术分析、研究和网关的开发工作,是在四川省网络通信实验室对IPv6协议测试技术研究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其开发结果将作为未来的测试系统的试验测试对象之一。目前国内外支持NAT-PT网络产品尚不多,因此,研究NAT-PT网关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笔者选择了在微机硬件和Linux操作系统平台下进行NT-PT网关的开发工作,其开发实践可为他人借鉴,开发成功后也便于推广。 本论文所反映的笔者的工作包括以下4部分:①对NAT-PT网关协议的理解与分析;②对NAT-PT网关实现方式和体系结构的分析;③对NAT-PT网关的设计和编程实现;④对笔者实现的NAT-PT网关进行调试和初步测试。笔者的NAT-PT网关的特点之一在于引入了IPv4地址池的概念,系统管理员只需要对地址池进行简单配置,网关即可正常工作。笔者在分析了NAT-PT技术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未来工作中将封装技术与NAT-PT相结合的思想,可以进一步提高现有NAT-PT技术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日页 本文反映的工作覆盖了软件工程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设计到编程、调试和测试的全过程。初步测试结果表明笔者所开发的NAT一PT网关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目标,可以正常工作。由于时间关系,加上实验室开发的IPv6测试系统尚未完成,因此,对网关的测试工作仅限于初步测试。全面的测试工作只好留待今后去完成,这是本项工作留下的一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