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介子圈机制中形状因子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ao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粲夸克偶素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多能标物理系统,在探究强互作用相关的微扰和非微扰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作为一种基于有效拉氏量的非微扰手段,中间介子圈机制反映了一类Okubo-Zweig-Iizuka(OZI)规避的不可因子化贡献,在粲偶素的谱学,产生和衰变过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为了消除紫外发散和反映离壳效应,我们需要在中间介子圈计算中引入形状因子来替代有效拉氏量中的局域耦合常数。这些形状因子对中间介子圈机制的定量预言能力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区分哪些是非微扰效应而哪些才是真正的新物理现象。  我们首先考察了不可因子化的隐含重味夸克的过程随转移动量Q2的特殊演化行为,发现这些非微扰贡献在γγ*→π0的跃迁形状因子中可能会随Q2增大在一定区域内占据相对重要的地位,从而使得BaBar合作组观测到了转移动量Q2>9GeV2时跃迁形状因子偏离微扰QCD渐近预言的现象。在有效拉氏量框架下,这些不可因子化贡献可以和中间介子圈如K(*)圈和D(*)圈联系起来。在考虑手征反常等对中间介子圈所用到的形状因子的限制后,我们可以给出这些不可因子化效应对π0和η跃迁形状因子的修正。  接着我们用中间介子圈机制考察了同位旋破缺的粲偶素衰变过程ψ(3770)→J/Ψ+π0。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只有一个D介子圈对吸收部有贡献,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形状因子导致的不确定性。在QCD拉普拉斯求和规则和有限能量求和规则的联合帮助下,我们从QCD第一性原理出发,确定了所需的形状因子J/ΨDD*。对于所需的另外一个形状因子D D*π0,我们则从半轻衰变D→πlv的实验数据中抽取了相关的信息。在使用色散关系得到相关的色散部信息后,我们发现阈下的介子圈对衰变分支比具有比较重要的贡献从而不能忽略。这些研究对进一步揭示Ψ(3770)到非DD的衰变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还在光锥微扰QCD的框架下计算了超越尖峰近似的、直到αs次领头阶和扭度3的修正的ηc())和ηb()的跃迁形状因子。我们发现最后的结果并不十分依赖粲偶素光锥分布振幅的具体位形,而且和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我们在计算中引入了新的赝张量道的贡献,发现这些正的修正使得我们的两光子衰变宽度要系统性地大于实验值和其它模型的预言,这使得已知的负的比较大的次次领头阶的辐射修正也许是必须考虑的。而且即使是加入额外的比较大的负贡献,最后的归一化形状因子仍然可以和实验数据符合得比较好。
其他文献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目标是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角参数θ13,使sin22θ13的测量精度在90%置信水平上达到0.01或更好。本研究报告总结大亚湾实验中心探测器调试和物理分析的
学位
世界上有两种艺术:一种像凡·高,默默耕耘,潦倒穷死也不打紧;一种像达利,拼命宣传自己,名利双收。  凡·高的画是不朽的,但是达利也能在绘画历史上占重要的一席。前者的艺术创作在痛苦中产生,后者却吃喝玩乐。两个人截然不同,喜欢哪一种,见仁见智。  做一个艺术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学会画,就拼命地挣扎,想自己的作品走出一种独立的风格,要这风格被大众接受,才能成名。  在成名之前這段过程就要人的老命。
期刊
学位
粲重子Λc+的强子末态衰变只能通过弱相互作用发生,研究其衰变分支比对于理解弱相互作用十分重要。基于BESⅢ实验在√s=4.599GeV处采集的567pb-1的e+e-对撞数据,运用双Λc标记
Eu(Ⅲ)具有四级电子能级结构,容易造成粒子数反转,可获得优良的荧光性能,在有机螯合物激光、荧光薄膜、化学传感器、分子温度计、OLEDs和荧光免疫分析等方面均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以5年生“丽嘎啦”苹果为试材,选取高纺锤形、细纺锤形、自由纺锤形、Y形4种树形,运用三维数字化仪,结合Piaf Digit和Vege STAR 4.0软件,对“丽嘎啦”苹果的4种树形进行了为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