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航站楼构型作为航站楼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以其空间本体反映了航站楼建筑的场地响应、交通组织、功能配置等多项内容,具有较强的复杂性,难以全面把握和准确设计。本文引入性能化设计方法,提出航站楼构型的性能化设计,旨在为航站楼构型的设计工作提出更加科学高效的方法和思路。 本文从理论研究出发,对航站楼构型和性能化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做出梳理和归纳,提出了航站楼构型性能化设计的定义、方法和技术路线,并明确了以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站楼构型作为航站楼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以其空间本体反映了航站楼建筑的场地响应、交通组织、功能配置等多项内容,具有较强的复杂性,难以全面把握和准确设计。本文引入性能化设计方法,提出航站楼构型的性能化设计,旨在为航站楼构型的设计工作提出更加科学高效的方法和思路。
本文从理论研究出发,对航站楼构型和性能化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做出梳理和归纳,提出了航站楼构型性能化设计的定义、方法和技术路线,并明确了以性能目标为媒介的构型系统与影响系统关系的分析方法,围绕构型系统变量和影响系统参量的关联模型建立方法和以“试解算-评价-优化”为核心的关联模型解算方法。
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首先对设计分析阶段展开论述,依次对航站楼构型性能化设计的系统建立、系统分析展开研究,建立了航站楼构型性能化设计的构型系统和操作系统,提出了性能目标,并具体论述了基于性能目标的构型作用机制分析和关联因素选取。
基于设计分析阶段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关联模型建立和解算两个阶段,结合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实证案例展开探索。通过建立本研究的计算机操作平台,对该案例中的各个参变量进行提取,进而建立各个参变量的关联关系,完成关联模型的建立。并制定关联模型的解算策略,结合性能评价体系实现了对关联模型的解算,从而探索出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关联模型建立和解算的方法。
其他文献
在城市建设用地负增长的发展背景中,城市更新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主要策略。推到重建的更新模式伴随着居住隔离、社会分异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成为规划设计中重要的研究课题。社会网络分析法以结构性的思维方式、量化的关系数据分析和解释社会问题背后成因,成为城市社区研究的新领域。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大尺度街区的整体保护更新研究中通过关系数据收集建立网络分析模型对于优化社会结构、创造社会活
基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以及全球化、信息化等背景,当代中国农村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实现了自发性的“现代化”转型。无论在物理空间上,还是在心理环境上,中国广大城郊农村都在乡土自建过程中发生了巨大演变,并通过乡村建筑与聚落的物质形态呈现于人们眼前。乡村空间的演变,是众多客观与主观、内部与外部影响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 本研究以当代中国乡村日常性景观的典型代表之一
当代建筑设计普遍追求技术高效,沉迷于建筑功能和空间形式的组合,却抹杀了对于建筑三向度的空间组织结合知觉体验的场所思考。面对技术的冲击,人们逐渐迷失自我的存在,追忆对于场所的眷恋。 场所感是一个语焉不详却又真实存在,可以为人所体悟到的空间氛围。建筑所构建的综合环境引发着特定的知觉体验,触发人的经验与联想,人们由此而得以定位自身与所处之地的联系,进而产生认同直至归属。场所感便是在这种定向与认同之上所
由于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水体污染等现象的出现,人类文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开始备受关注。部分学者对“后自然主义”的讨论内容被克里斯多夫·海特(Christopher Hight)引入到建筑学的范畴。本文抱持探索建筑学科边界的态度,使用“后自然主义”的视角观察城市发展中产生的“后自然”现象,并以纽约布鲁克林大桥公园为例,以“后自然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与评价,以探讨“后自然”的设计策略在其中的应用以及
本文基于“站城一体化开发”理念,对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站域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在近年来计算机算法的更新迭代和城市大数据的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试图寻求更为理性的科学量化设计理论、模型和方法——性能化设计方法,以适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国情,满足新要求,启航新时代,为今后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站域空间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提供新的分析、评价和设计方法。 第一章为绪论。在考察了我国站域空间的发展状况,和与之相关的设计理
我国城市人口众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有很大发展空间,采取建筑更新的方式设置新的或对原有建筑进行空间调整,是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就现状而言,上海已初步完成社区文化中心体系建设,建筑类型多样,更新现象普遍。既有社区文化中心在功能集约度、活动空间的开放度、活动场地的环境设计以及内部空间的功能实现度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也存在诸如功能空间松散低效、无法融入
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是太阳能技术与建筑设计、建筑节能技术领域的顶级住宅设计竞赛系列,由高校师生为参赛主体,以建筑设计、舒适程度、市场定位、能源绩效等为代表的十项评分规则来对实际建造的作品进行测试评分,具有深厚的社会影响力。自2002年由美国国家能源局创办以来,已经在美国、欧洲、中国等各个赛区顺利举办十多届,下一届中国赛事的现场建造与测试环节将于2018年7月正式开始。 本课题围绕对大赛规则细则
大型体育赛事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比如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全运会等,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加速城市资本集聚的催化剂,其价值远远超过体育事件本身,上升为大型城市的一种发展策略。合理策划、组织与实施大型体育赛事,将会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能加快城市发展进程。我国自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后,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新潮流,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全国相继有
随着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中小型群众性体育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我国目前的体育建筑设计大多针对赛事服务,结构和空间的组织也以观赛功能为主导。因此,需要探索一种新的针对中小型体育场馆的设计模式,以使得此类场馆能够在满足空间及功能需求的同时,实现高效的建造和后期运营。 由于此类场馆的规模特点,其结构从材料、形式到组织方式可以较为多样,因此以结构为导向的设计思想能够较为合理地解决各种需求问题
站域空间因其涉及了城市中的多个维度、多种要素和多层结构,是一种难以全面把握和准确设计的城市区域。因此,本研究引入了空间构型理论来简化站域空间的设计对象,通过空间要素的设计和组织来反应和影响站域内的其他维度,本文分析了站域内建筑空间构型、开放空间构型和交通空间构型三组空间构型系统,研究了构型的个体物质属性、个体意向属性和空间关系属性。其中,为了避免因简化站域空间而陷入“空间决定论”的理论误区,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