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道的文学观念及其创作实践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j8u5y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中后期,随着前后七子先后在文坛上谢幕,复古模拟的文风由盛转衰,求变求新的思潮蔚然兴起。袁宗道作为“公安三袁”中的老大,以独到的眼光和巨大的勇气发他人所未发,为“公安三袁”在这种新思潮中跃居执文坛之牛耳的位置,起到了骅骝开启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袁宗道的“变道”的文学思想:古今新变的文学发展观、“本色”“求真”的文学创作论、“文如其人”的文学风格论。袁宗道不仅提出了这种“变道”的文学思想,而且还把它应用到创作实践中来。他的诗文创作透露出了作者本人“出仕入仕”的内心冲突,体现了冲淡质朴的审美风格,突出了简洁新颖的艺术追求,这和他的文学观念正是相互印证的。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创作实践的进行都是有一定的渊源的,本文接着就从哲学渊源和文化渊源两个方面对袁宗道的文学观念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由此可以看出,袁宗道的文学观念的形成及其在创作实践的运用都是有着某种必然性的。最后,本文集中探讨了袁宗道对公安派的影响以及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
其他文献
新时期是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既面临着“文化大革命”遗留下的问题,又面临着全面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强烈的反思精神、急迫的“未来忧患”意识和开放的观念形态,导致了
革命话语与启蒙话语的碰撞是《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重要特征。两种话语的碰撞并非来自期刊本身,而是来自它与当时著名思想家李泽厚、文艺理论家刘再复、文学史家陈思和等启蒙
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的背景下,羌族刺绣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因此,只有兼具民族文化艺术内核和当代审美趣味的羌族刺绣才能在新时代中焕发生机与活力。文章通
《金屋月刊》创刊于1929年1月,1930年9月停刊,共出1卷12期。由邵洵美和章克标编辑,它是邵洵美独立创办、编辑的第一个刊物。由于其出版者邵洵美的身份暧昧,《金屋月刊》长期
无核白葡萄果实采后落粒可分为果柄断落、湿落和干落三种类型 ,以干落为主。果柄上分布大量的皮孔 ,采后失水干萎速度快 ,因此 ,葡萄保鲜贮藏的关键在于控制果柄的衰老
自20世纪20年代鲁迅发表第一篇历史小说《不周山》以来,现代历史小说经历了30年代的繁荣期以及40年代的稳定发展期。但是,作为文学史上一次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对于现代历史
在中国当代新诗史上,昌耀是一位重要的但其价值很难说已经被充分认识了的诗人。他一生命运多舛,却从未放弃过命运的抗争。可以说,他的诗歌创作历史,就是与命运抗争的历史。而
绩效考评,又称绩效评价,是一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是建立评价模型。事实上,评价对象均含有多种属性,这些属性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评价对象的不同特征,而这
和凝是五代的重要文人之一,他仕历五代,官居显赫,是五代政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位重要的经历者、参与者。和凝平生著述颇丰,然留下来的作品甚少,未能引起研究者的充分关注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型时期。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古老的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第三次发生正面交锋。中国文明遇到的考验和挑战,只有落实到每个生命个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