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原理论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hmx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原”是先秦医家运用解剖手段,在直视观察下从形态学角度所得到的结构实体。是人体内相互联系并且广泛分布于躯体、脏腑、分肉、胸腹、腠理之间,与其空隙之处的一个筋膜状组织。膜原理论是研究膜原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的核心,因此系统深化膜原理论,健全该理论对于临床的指导作用,对进一步充实、丰富与完善《内经》理论体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膜原文字的辨析,指出所谓膜原不单指居于脏腑或是肠胃之间的筋膜而言,而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广泛分布于躯体、脏腑、分肉、腠理、形体、官窍之间及其空隙之处,并且有血络行于其间,是由筋膜,血络,间隙所共同构成的膜状组织结构。具备有维系联络脏腑形体;覆盖、保护机体肌肉、器官;通行气血,维持其正常运行等功能。《内经》膜原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梳理,指出膜原理论从原本着重对于形态结构的探讨,转而以形而上的虚体功能性膜原说的发展历程。以“三焦”作为调和其结构与功能矛盾的中心。从藏象学说衡量膜原,就膜原的形态结构与膜原的生理功能分别进行论述。形态结构上:提出筋膜、血络、间隙,正是构成膜原形态三个结构板块。膜原应当是一个相互联系,通联内外的整体,具有内连于脏腑,外通于肢体二大部分。而外连躯体的部分,与经筋理论相互重合,故被纳入经筋理论之中。行于脏腑之膜原逐渐向着具有自身理论系统的方面发展,形成了与经筋系统之间,其质相近,其气相通,然而却实非一体的理论发展态势,从而相对独立于经筋的范畴之外。在生理功能上:提出膜原具有靳固身形;为卫气通行之通道;交通经胃;联系三焦的功能。通过膜原的方药学整理,发现较早中医本草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与膜原相关的药物,直至清代《得配本草》才明确指出入于膜原的用药。同时反应出“膜”、“募”、“募原”、“膜原”,皆与积块病及痰饮水湿的病机或病证关系最为密切。而现代膜原用药的功能分类中,膜原的药物同样对于痰饮水湿,这些因水液代谢障碍、失常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明·吴有性以草果为君,立达原饮方,以开散邪气,使邪气溃散,然后表里分消,分而治之。对于草果的应用,是立足在具有行气开郁,调畅脾胃气机的功能上。由于脾与胃以膜原相连,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在上输于脾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的津液直接渗出于肠胃之外,膜原之间。说明肠胃对于此一部分的津液具有相当重要的转输功能。同时也反证了肠胃具有膜原气机调控的重要作用。膜原有形,膜原者,有形之水道也;三焦无形,三焦者,无形之水道也;二者虽具有各自的特点,然以功能而言却同为水液输布之道路。而这可能也是清·戴天章、清·俞根初、清末民国初年的何廉臣等人,更是进一步明指膜原即为三焦,从而导致了今日对于三焦与膜原之间难以区分的理论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对酒泉市蔬菜制种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在大鼠海马脑片上使用双电极在CA1区进行细胞外记录, 观察低频刺激(LFS)诱发同突触长时程抑制(LTD)时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的斜率(S-EPSP)和群体锋电位(PS)的幅值(A-PS)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规律,同时对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对78
复方薤白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及肺动脉高压症36例,与对照组比较,对咳痰、喘息及哮鸣音等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91.7%。并有明显改善肺通气功
语文教育学是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它是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高师要提高新时代教师教育质
城市是人类聚居地,是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繁荣与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人口激增等,原有城市发展模式
为满足数据采集过程中对频率和分辨率等技术指标方面上的更高要求,设计了一种高速数据采集装置。该装置利用2片A/D芯片将输入的电压、电流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送往复杂可
以《人民的名义》宣传话语为例,认为该剧宣传话语存在原创打造爆点、精准突出亮点、共鸣引发痛点、社群关注第二落点等宣传话语构建特点,在填补受众信息饥饿、舆论场沉默螺旋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基本内容的五大发展理念指为导思想构建了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法客观地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建立了基于
利用江西省84个县(市)级气象台站30年的气象数据和各地的地理位置等要素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对该省气候资源进行区划,聚类结果分为5个气候类型区:(Ⅰ)赣南山地气候区;(Ⅱ)赣中丘陵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