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雨水管网水污染调查及防治对策——以拱墅区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ICE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建设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的需求迫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提高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效能,改善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杭州市大力开展了大规模的截污纳管工作。其中,拱墅区开展了两轮声势浩大的截污纳管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调研结果表明,住宅小区雨水管网水污染问题仍然突出,管网管理秩序紊乱,实际截污纳管率低于80%。鉴于此,本文以拱墅区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该区住宅小区雨水管网水污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查阅相关资料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理论,研究了国内外小区生活污水及雨水就地处理与利用技术,深入剖析了国内外典型城市案例,为拱墅区住宅小区排水管网水污染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2、在各类型已截污纳管小区污水排放现状的总体调研结果基础上,重点选择其中一个小区进行“麻雀解剖式”调查,进一步摸清了漏排污水来源。总结了拱墅区住宅小区雨水管网水污染问题的主要污染来源与截污纳管建后的管理症结,包括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衍生的问题、排水设施管理模式改革带来的问题、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服务的供需矛盾以及旧城改造的拆迁安置与补偿问题。   3、在深入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拱墅区住宅小区雨水管网水污染问题解决方案。首先,探索漏排生活污水及初期雨水的就地处理与利用的可行性。其次,探索推行排水设施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同时从宏观(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层面)、中观(市场化运作中的政府责任)、微观(企业社会责任)不同角度提出解决对策。   4、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拱墅区住宅小区雨水管网水污染问题应采取管理与技术“双管齐下”的解决策略,即实现排水设施市场化运作,实行漏排生活污水及初期雨水的就地处理与利用。本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对管理模式创新的改革以及污水就地处理技术的突破,对于解决同类问题具有可借鉴性,同时可为政府决策提供具体参考。   研究的创新点:(1)探索了城市住宅小区排水设施社会化管理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对漏排生活污水与初期雨水进行就地处理的实践进行绩效分析,并为拱墅区小区排水设施市场化运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模式与实践程序。(2)深入剖析了污染现状的系列问题,探讨了住宅小区雨水管网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从宏观(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管理层面)、中观(市场化运作中的政府责任)、微观(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提出了对策。(3)研究成果可为解决同类住宅小区雨水管网水污染问题、小区小规模生活污水及雨水就地处理与利用提供借鉴参考,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当了一辈子工程兵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吴虹,与地雷、炸弹等危险品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不仅毫发未损,而且还摸透了危险的脾气,让危险乖乖地当了“俘虏”.rn2020年7月3日上午,笔者专
期刊
我叫柳青,不是写《创业史》的那位作家柳青,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柳青.rn很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画画.12岁离开四川汉源县富林镇,我考入300多公里外的成都甫澄中学.学习成
期刊
跟随部队进入抗美援朝战场的时候,赵增江只确20岁,是三十八军一一二师三三五团三连卫生员.rn说起朝鲜战场,这位老兵说,我在朝鲜战场上跟随三三五团参加了第一到第五次战役的
期刊
我叫徐福绵,1929年农历5月21日生人,现年91周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统一领导东北的党政军工作.我幸运地赶上革命新时代,进入中学
期刊
鸭绿江上的断桥,见证了一次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战争——抗美援朝战争.70年后的今天,当年征战沙场的“最可爱的人”,有的长眠在异国他乡,有的安息在祖国大地,还有一些虽是耄
期刊
年近九旬的赵振声老人,在70年后的今天,回忆起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友,仍然心绪难平. “与我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没有居功自傲的资格.如果说在战争中幸存是一种获
期刊
土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根本和保障,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一直是农业发展和土壤科学研究的重点。本文拟研究施入猪粪蝇蛆堆肥对杭白菊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及土壤的生态响应特征、生化机理,试验以长期栽种(8年)特色经济作物(杭白菊)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蝇蛆处理畜禽粪便制得的生态有机肥为供试有机肥源,综合开展盆栽实验和田间实验,深入进行蝇蛆生态有机肥施用对土壤质量提升效应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总
我叫王福春,1934年初秋,出生在辽宁省旅顺市一个普通家庭,在新华中学读书时,受学校党团组织的培养教育,我成为学校第一批共青团员.同时,我逐渐对国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产生了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