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与煤混烧灰特性及成灰改性实验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dboa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质与煤混烧是现在生物质利用的主要方向之一,但生物质与煤混烧灰的灰熔点往往低于煤的灰熔点,给混烧过程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首先将烟杆与煤在不同掺混比例(0%、10%、20%、50%、85%、100%)和不同灰化温度(600℃、700℃、800℃、900℃、1000℃、1100℃)下进行混烧,研究其成灰特性结果发现:随着烟杆掺烧比例的增加,混烧灰中KCl和NaCl矿物质晶相含量增加明显,混烧灰熔融特征温度呈现非线性下降趋势,结渣倾向趋于严重。随着灰化温度的升高,碱金属K、Na趋向于以长石类形态存在,混烧灰熔融特征温度呈现先下降后趋于平缓的趋势。为了改善烟杆与煤混烧成灰特性,本文接着利用浸洗台架将不同水温(25℃、60℃)下去离子水和稀硝酸浸洗后的烟杆与煤进行混烧,分析其在不同灰化温度下的成灰特性。结果表明:水洗和酸洗烟杆过程对碱金属的脱除具有很好的效果,碱金属矿物质受浸洗影响最大,酸洗对含Na矿物质的脱除要好于水洗,水洗对S元素的脱除效果较好,而酸洗对S元素的脱除起到阻碍的作用。浸洗温度对脱除效果影响不大。实验条件下改善效果最好的是25℃水洗条件下的混烧灰熔融特性。同时,本文在烟杆与煤掺烧相同的条件下,将污泥与煤进行混烧,研究其成灰特性发现:随着添加污泥比例的增加,CaSO4逐渐分解并与磷酸根反应生成Ca3(PO4)2,高含量的磷酸根降低了石膏的分解温度,同时有Ca10Na(PO4)7的出现,较高的含磷量对碱金属的固定有一定作用,灰熔融特征温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污泥和煤的掺混生成了低温共融物。随着灰化温度的升高,污泥与煤混烧成灰中K、Na等变化量都较小,磷灰石和磷钙石在800℃与混烧燃料中的K、Na发生反应,生成Ca10Na(PO4)7和Ca10K(PO4)7,发生了固碱金属反应。随着灰化温度的升高,灰熔融特征温度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缓,呈现出先略微上升后略微下降的趋势。最后,基于污泥富磷含量的特点,本文将污泥作为添加剂与烟杆和煤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混烧,研究含磷生物质对烟杆与煤混烧成灰特性的改善效果。结果发现,碱金属在磷酸盐存在时与硅铝酸盐反应变缓,这也有利于缓解混烧灰的结渣特性,混烧灰熔融特性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污泥添加到烟杆与煤混合燃料中控制结渣是可行的。在本实验条件下,基于混烧灰软化温度和煤灰成分结渣判别指标相关性分析可知,综合指数对生物质与煤混烧成灰熔融特性变化规律的预测较为准确。
其他文献
少数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的实践过程中为应对生存的需要和族群的发展而创造、积累起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
缅甸佤邦地区的鸦片种植及禁毒现状陈立,赵国栓缅甸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毒品大国,而地处缅东北部的佤邦地区又是这个毒品大国之中毒品泛滥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缅甸最大的鸦片产地。
本文通过小麦属植物的栽培实验观察,对小麦属外部形态、叶表皮,花粉及淀粉粒的性状进行了分类价值的评价和演化趋势的探讨,从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该属修订处理为3组15种,
华北南缘中元古代熊耳群之上中–新元古代官道口群高山河组和汝阳群云梦山组中发育疑似火山岩的"夹层",前人试图确定这套地层的年代,但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本文研究发现
目的探讨舒林酸对孤独症模型大鼠病症行为的改善作用。方法在大鼠怀孕12.5 d后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丙戊酸钠(VPA)制备孤独症大鼠模型。针对舒林酸处理组,于VPA注射后每天给大
将分别加入Cr(NO3)3·9H2O,Ce(NO3)3·6H2O,Nd(NO3)3·6H2O或Y(NO3)3·6H2O的Fe(NO3)3·9H2O水溶液与NH3·H2O发生共沉淀反应,制备4种铁基水煤气高温变换反应催化
汞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过程是汞全球循环的组成部分,并与人类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分析了湿地环境过程研究的重要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湿地汞环境过程研究的进展情况,包括在
在 6 0m~ 2 0 0m超低空环境中 ,对直升飞机构成巨大威胁的主要障碍物是圆柱形高压电缆。利用随机面元模型 ,建立了激光光源的照射模型和柱形表面的散射模型 ,分析了柱形目标的
缅甸政府打击毒品犯罪活动田北共缅甸是举世闻名的毒品大国。毒品问题一直是缅甸国内的一个严重灾害,1988年缅军人集团执政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采取各种措施,打击各种毒品犯罪活
期刊
在探讨不同文化对中医、西医模式选择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中西医冲突、融合的文化根源。提出中西医有机结合的基础是文化的融合,以及研究对象的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