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飞蝗体温调节能力与绿僵菌对其致病力的影响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统的研究了东亚飞蝗的体温调节能力和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致病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并且研究了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绿僵菌对东亚飞蝗致病力的大小和东亚飞蝗感染绿僵菌后不同种类血细胞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变化。旨在揭示在不同的条件下绿僵菌和东亚飞蝗之间的互作关系,并且为绿僵菌的田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对东亚飞蝗的体温调节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东亚飞蝗具有很强的体温调节能力,能够吸收来自外界的辐射热提高自己的体温,并且体温调节的能力随着龄期的增加不断增强。在有外界辐射热的常温条件下,东亚飞蝗能够调节体温高于外界的环境温度,同时如果在高温的条件下,又能够通过体温调节有效避免自身温度过高。   当体温调节条件不同和没有体温调节的条件下,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致病力实验表明:蝗虫在有体温调节的条件下,致死中时明显延长,累计存活率明显提高,并且在一定辐射热范围内,辐射热越高,致死时间越长。不同浓度的绿僵菌感染东亚飞蝗后,感染浓度越高,致死时间越短,在同一接种浓度的条件下,有体温调节的比没有体温调节的存活时间更长。通过对染病蝗虫体温和对热辐射的反应行为的调查发现,染病蝗虫平均体温高于未染病蝗虫,并且染病蝗虫更趋近于辐射热高的区域。   绿僵菌感染东亚飞蝗后,能够促进东亚飞蝗的羽化发育,对3龄、4龄和5龄蝗蝻的研究发现,感染的比未感染的能够提前羽化,并且也能够促进东亚飞蝗成虫提前2天产卵。对东亚飞蝗雄性成虫的研究发现,感染绿僵菌后能够促进东亚飞蝗提前成熟。东亚飞蝗感染绿僵菌后血细胞浓度和乙酰胆碱酯酶酯酶的活力都有变化,与细胞吞噬功能有关的血细胞(粒血细胞、凝血细胞、珠血细胞)在感染后第二天浓度上升,以后开始下降,而原血细胞的浓度一直在下降。在没有感染绿僵菌的情况下,有体温调节的东亚飞蝗的酶活力高于无体温调节的情况。东亚飞蝗感染绿僵菌后,有体温调节的东亚飞蝗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高于无体温调节的情况。染病和未染病蝗虫在有体温调节的情况下,其酶活力没有差异。在没有体温调节的情况,感染蝗虫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明显低于未感染的。   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致病力研究表明:在30~C恒定温度、三种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3龄、4龄和5龄蝗蝻均是在90%RH时,死亡率最高,LT50最短,其次为60%RH和30%RH;在不同温度条件下,30℃时绿僵菌对5龄蝗蝻的致死率最高,LT50最短,其次为33℃和27℃,而在36℃的条件下,蝗蝻的死亡率最低,LT50最长。
其他文献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u|¨)bner)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可危害蔬菜、棉花、果树、观赏植物等,多年来已给许多国家造成严重危害。同时,有报道表明一些甜菜夜蛾
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是昆虫体内一类水解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解毒酶系,在昆虫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对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
福建省稻瘟病菌菌株81278ZB15含Avr-Pi1、Avr-Pi2、Avr-Pi4a、Avr-Pi4b无毒基因簇,通过图位克隆技术定位在BAC克隆子805L15中,但其序列拼接不完整,仍有2个gap没有填补。   本
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Lindl.)Fedde]是小檗科 Berberidaceae十大功劳属 Mahoina植物,系灌木或小乔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十大功劳属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具有抗菌、
花生和生姜是山东临沂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这两种作物的病害一直是制约其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化学防治,尤其是一些高毒化学农药的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食品
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果蔬上发生的重要病害,严重降低了果蔬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对2015年湖北省保护地草莓和番茄灰霉病进行动态调查,采用保湿培养和 PCR
本文调查研究了乌鲁木齐市西郊白星花金龟的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主要结果如下:   1.乌鲁木齐市西郊白星花金龟是杂食性为害,主要寄主有12科,22属,25种。其中作物17种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围绕<格萨尔>史诗产生的年代问题,学者们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视角,对于历史研究法的得与失,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通过对卫拉特史诗<那仁汗克布恩>的6个异文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程式和程式运用的特点.尽管特定传统中的程式,作为实体在整个传统中表现得极其稳定,但史诗艺人们对它们却取舍自由.这使史诗的表现层面成为了史诗传承中看似最为稳定,实际上最为变化不定的层面.史诗的故事和表现它的程式,在传承过程中是可以分离的.
本文试图从文化意蕴、双重视角和身份认同等三个角度切入来分析满族女作家叶广芩的中篇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叶广芩的家族系列小说,集中体现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当下的"在场"意识,以及对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与重建.在这个意义上,叶广芩的作品向我们提出了中国当代民族文学创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