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经》指《计》、《书》、《礼》、《易》、《乐》和《春秋》。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典籍,也是较早的文献,包含着丰富的史料内容。因此学术界有人称《六经》为档案。《六经》是否是档案?这是本论文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本文将从版本真假、内容属性及其与档案特征的关系等角度,对《六经》文献进行逐个分析和研究。《诗经》文献,主要收集了古代各国民谣。这些民谣歌词中,不仅体现了风俗民情,记载了一些历史事件,同时也包含着某些神话与传说。这些民谣的收集与整理,其目的是为了娱乐,而不是为了记忆或证明。其二,我们今日所见之《诗经》乃是《毛诗》,亦非原版、原貌。故《诗经》不是档案。《尚书》文献的编成年代并不确定。其中伪《尚书》作于三国时期。即便是相对真实的今文《尚书》,其成书(包括作者与写作年代)的真实性也值得怀疑。绝大多数的今文《尚书》文献,无论是写作年代,还是作者,都无法确定其真实性,有些甚至还晚于战国。《尚书》文献作者与成书年代的不确定性,使《尚书》的档案属性大打折扣。档案的最基本属性或特征是原创真实性。从原创性来说,传本《尚书》有些甚至作于魏晋时期。即便其所描述的内容可能是真实的,那也只能说明它根据某些其它文献编造而成。它是二手材料。二手材料如何能够成为档案呢?因此,那些晚出的,尤其是伪《尚书》等显然不能被视为档案。当然,《尚书》的部分章节,如《康诰》、《大诰》、《梓材》、《召诰》和《洛诰》等,由于其真实地保存了古代君王的命令、布告等语言,具有现代档案类似的地位和价值,甚至可以被当作档案使用。在数百年间,《仪礼》不为人知的事实表明,远古周公所制之、孔子所编订的《仪礼》并不存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仅仅是后来再次编写、添加,甚至不乏杜撰的内容。传世的《仪礼》,显然不是原始材料、第一手材料。故,《仪礼》算不上档案了。《周易》之《易传》部分成书于战国至汉代。它不可能是档案。《易经》包含着一些原始材料,记录了某些原始事实。然而,从《易经》的属性来看,《周易》乃占卜之书。其所记载的史料,并非故意记录,而是无意之间为之。档案是故意记录。故,据此我们断定:《周易》并非档案。从《春秋》记载的事件发生年代早于其作者孔子生活年代这一事实来看,《春秋》不是原始材料。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最基本特征。《春秋》不是原始材料。因此,《春秋》,至少是部分章节,不能被认定为档案。同时,《春秋》的价值观立场十分鲜明,具有“经”的色彩,缺乏价值中立性。相对而言,档案比较注重客观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你,《春秋》也难以为档案。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六经》包含着丰富的、珍贵的史料内容,却因为其版本、作者、编者,以及错漏等原因,失去了原始性、真实性、客观性、故意性等档案的基本特征。《六经》难为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