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国妇女解放事业日臻繁荣,妇女群体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到社会上接受教育谋求事业,已经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亟,在民族救亡运动如火如荼的三十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却出现了“妇女回家”、“新贤妻良母主义”的复古逆流,要求妇女回到家庭中去做“贤妻良母”。这种论调不断发酵,引起了各党派、妇女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重庆《大公报》、《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中央日报》副刊《妇女周刊》、《北平新报》、《妇女园地》、《妇女生活》、《女声》、《妇女月刊》等几十种报刊发表了讨论文章,形成了两军对垒的局面,从而展开了妇女报刊上关于妇女运动方向(妇女应该回到家庭中去,还是走向社会)的一次大论战。《中央日报》副刊《妇女周刊》和《妇女生活》都对这场论战给予极大的关注并且参与其中,但是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一个是国民党官方刊物《中央日报》副刊,一个是共产党支持下的妇女刊物。表面上看,这场论战是社会各界人士在讨论妇女的去留问题,实质上牵扯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联系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妇女界成为国共两党争相抢夺的政治资源,共产党影响下的妇女刊物与国民党官方妇女刊物之间一直摩擦不断。本文将以1935年到1937年《妇女生活》和《妇女周刊》的相关报道作为文本,梳理这场论战的始末,分析在妇女解放运动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舆论界为什么会出现“开倒车”的现象。然后从“新贤妻良母主义”论战报道这个切口出发,通过比较两份报纸关注的主题内容,传播的思想以及在言论风格上的不同,分析政治力量如何影响两份报刊的言论表达,进一步窥探妇女解放的话语表达在抗日战争这个大时代环境下所呈现出的特殊性,妇女报刊作为探讨妇女问题的公共空间如何进行妇女解放的话语表达。第一章概括性地分析3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概述“新贤妻良母主义”论战的过程,以及各报刊参与论战的基本情况。接着介绍《妇女周刊》和《妇女生活》的历史状况,从办报缘起、主编、办报宗旨等方面对两份报刊进行基本的介绍,为之后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比较两份报刊对“新贤妻良母主义”论战的媒介呈现。首先论战中两份报刊都积极参与女性问题的讨论,但两份报刊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其次,两份报刊都标榜立足于女性立场,为妇女解放事业而奋斗,但两份报刊所传播的女性观念以及妇女解放思想存在差异;最后,从两份报刊的文章来看,《妇女周刊》后期的报道发生转向,开始发文鼓励妇女参加抗日救亡;《妇女生活》则一直宣传妇女与抗日救亡运动,并且言论呈现激进化倾向。第三章进一步分析两份报刊在文章言论风格上的差异。在三十年代中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的大环境下,女性报刊的数量迅速增加,呈现出“众声喧哗”的“繁荣”局面。这一章主要分析“新贤妻良母主义”论战中,两份报刊文章风格的差异,《妇女周刊》的文章一改官方报刊政治宣传的言论风格,表现出“谨慎保守”;而《妇女生活》的言论却尽显激进大胆,抗日救亡的宣传动员的主题明确,语言慷慨激昂,言论具有号召性和煽动性。第四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在“新贤妻良母主义”论战中,两份报纸在舆论导向和言论风格上呈现的差异与30年代中期的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第二章比较两份妇女报刊在关注的主题,传播的思想,言论的风格上的差异,可以看出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妇女群体已经作为一种政治资源被卷入政治的漩涡。在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女性报刊的话语表达一方面受到抗日救亡话语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反映在报刊的言论表达中。结论部分展开讨论,从女性第一次觉醒开始,女性的解放就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妇女解放”是什么程度的解放,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在发生变化。而女性报刊自清末民初女性的觉醒开始就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它为我们探究女性的自我解放,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女性与国家间的关系提供一个切口。本文立足于30年代中期,关于“新贤妻良母主义”论战两份报刊不同的舆论导向和言论风格,思考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政治意识形态如何影响两份报刊的话语表达。我们将视野拓宽到整个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进程,思考女性与国家间的关系呈现怎样的动态发展?不同时期的妇女报刊舆论呈现怎样的特点?作为大众媒介的妇女报刊在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