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Co液相分离型合金熔体表征及凝固过程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液相分离型合金在通常冷却条件下固态组织会由于重力作用而出现分层,使得其工业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一些特殊方法可制备出完全不同于常规冷却条件下的组织形貌,使得这类材料的应用成为可能。对于液相分离型合金的熔体凝固过程和其微观结构特征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和制备出性能更好的合金材料。而实验上很难直接在高温下观测到合金熔体的许多特征,因此计算机模拟在这方面研究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Zhou的EAM作用势,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Cu-Co合金熔体的结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进行表征;采用分子动力学和实验相结合方式,以Cu50Co50熔体为例,研究了快速凝固过程中液相分离过程及对凝固组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获得相分离型非晶,通过添加Zr元素提高Cu-Co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得到如下结果:对不同成分的Cu-Co合金熔体特征进行研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计算了偶分布函数、Bhatia-Thornton结构因子和混合焓等参数。偶分布函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在Cu-Co、Cu-Cu、Co-Co三个偏偶分布函数中,同类原子对显示出最高峰;不同成分的Cu-Co都为正的混合焓,且Scc(q)在q→0处呈明显增加趋势;而计算得到的间接扩散系数也呈中心对称的抛物线趋势。以上计算结果表明,Cu-Co合金熔体具有明显的相分离趋势。对Cu50Co50合金熔体的结构特性和动力学性质进行了系统模拟。计算得到的配位数等结构参数表明Cu50Co50合金熔体中存在同种原子的聚集;通过原子轨迹图发现,随着温度的降低,熔体中同种原子聚集程度增大,最终形成明显的富Cu和富Co区域。Cu50Co50均方位移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较差。通过对不同冷速下凝固的Cu50Co50合金的微观组织研究表明:在冷却速度较快冷却条件下(采用单辊快淬法),熔体凝固时成分分布较均匀,无明显液滴形成;随着冷却速度的降低(铜模溅射法),同种原子有充分时间聚集,在富Cu的基体上出现富Co的小液滴,并随着冷速的进一步降低(铜模喷注),这些液滴逐渐长成枝晶结构。对用单辊快淬法获得不同成分的Cu-Co合金条带的凝固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由于不同成分的Cu-Co合金其液相分离开始时间不同,影响原子间扩散,导致异类原子在固溶体中的溶解度不同,从而抑制了二次相的析出的过程。随后,在Cu-Co合金中引入Zr元素,从而改变了Cu-Co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但由于Cu、Co固溶在Zr中,抑制了Cu和Co之间的相分离作用,并没有形成液相分离型非晶。
其他文献
从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看,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就要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其次要积极创新初中信息技术课
在现代有机合成中,Suzuki偶联反应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反应,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医药等领域。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实现C-C的构建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一些均相催化剂
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整体把握其基本内涵,更要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之中.在阐释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
农村劳动力发生流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他们的流动对于我国农村、城市三大产业部门的发展整体上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
[背景]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患儿疾病诊治、转归,探索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等,可为促其心理健康开辟路径。研究旨在
大型锻件制造是重型机械制造业的基础,其在国民经济建设、国防装备发展和现代尖端科学重大装置的建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大型钢锭内部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孔洞型
稻田镉污染引起了稻米质量安全和人体的健康风险受到了广泛关注,稻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土壤-水稻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该系统中的镉(Cd)由于受土壤淹水、频繁农业活动及被水稻富
目的:绝经后妇女比绝经前妇女对血压有更高的盐敏感性BP。然而,绝经后盐敏感生高血压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女性DAHL盐敏感(DS)大鼠高盐饮食中的氧化
通过对现有各种污水回用深度处理工艺进行归纳整理,概要介绍了国内外城市污水回用深度处理传统工艺及其发展状况,重点阐述了膜分离技术与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的集成与组合在污水
文章立足于中国绘画的精髓"骨法用笔",即以不同的笔法变化表现对象的造型本质,对影响中国人物画造型的诸多元素进行解析。通过具体范例的分析与研究,让人们对中国人物画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