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脉根小GTPase POP6与网格重链蛋白CHC相互作用的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cha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瘤菌所产生的结瘤因子是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建立共生固氮体系的信号分子,豆科植物LysM-RLK是识别根瘤菌结瘤因子的受体激酶。在模式豆科植物百脉根中结瘤因子受体激酶被命名为NFR1和NFR5,它们可能形成异源二聚体共同识别和接受结瘤因子而开启宿主内共生信号转导途径。为了深入理解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体形成的机制,本研究在分离到与结瘤因子受体激酶NFR5相互作用的小G蛋白ROP6的基础上,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从百脉根AD-cDNA文库中筛选并鉴定出与ROP6相互作用的阳性克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得到的酵母阳性克隆子,经分离靶质粒、PCR扩增、酶切鉴定证实含有外源片段及其大小,并通过回转酵母进一步验证与诱饵质粒上ROP6间的相互作用。然后,经DNA序列测定和NCBI数据库BLAST分析结果表明,其目的DNA编码网格重链蛋白CHC的两个模体,命名为CHCR。   2.在酵母体内研究了网格重链蛋白CHCR与ROP6、CA突变体(ROP6组成型活化突变体)和DN突变体(ROP6功能缺失突变体)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ROP6的两种突变体都能与网格重链蛋白CHCR互相作用。   3.分别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CBD-CHCR和His-ROP6融合蛋白,利用Pull-down技术证实了CHCR和ROP6的体外相互作用。同时,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研究结果说明了CHCR和ROP6在烟草叶片表皮细胞中的相互作用。   4.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了与ROP6相互作用的CHCR模体,含单个CHCR模体的蛋白不能与ROP6相互作用;同时含有2个CHCR模体的蛋白才能与ROP6相互作用。   5.以CHCR为诱饵蛋白筛选百脉根cDNA文库,获得了网格轻链蛋白和C3HC4类型的E3连接酶的RING结构域。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知母中OfficinalisininⅠ对于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和糖尿病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迸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  方法:  (1)利用四氧嘧啶制备的小鼠糖尿病模型,用
负载型多相催化剂具有易于回收利用、提高贵金属使用率等特点,在催化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金属粒子的结构、形貌、尺寸、以及与载体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对催化反应具有明显的调控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因其对各类氧化还原反应均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和精细化业等领域。然而,由于贵金属资源稀缺,价格昂贵,探索和研究新型高效非贵金属催化剂对贵金属进行部分替代甚至完全替代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多元化为实现贵金属组分的高效利用与替代提供了可能。本论文采用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LDH)前驱体法设计合成了高分散及稳定分散的双金属PdNi催化剂以及N
膜分离技术具有分离精度高、能耗低、条件温和、易于操作等优点,已成为分离领域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应用的关键在于膜材料的选用及研发,深入研究膜分离的微观传质过程及机理对开发新型高性能膜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课题组实验研究基础上,对渗透汽化汽油脱硫、多孔石墨烯膜分离丙烯丙烷及聚酰胺膜反渗透三种膜分离过程展开分子模拟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探究膜材料及膜分离过程。通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渗透汽化汽油脱硫过
学位
β-甘露聚糖酶和内切β-1,4-葡聚糖酶是重要的工业用酶,广泛的应用于饲料业、造纸业、啤酒工业等领域。为了满足生产的要求,对工业用酶耐热耐酸高活性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本研
学位
双歧杆菌是人体或动物消化道中最重要的一种生理性益生菌,于1899年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学者Tissier从母乳喂养儿的粪便中分离发现,随着对双歧杆菌的深入研究发现,双歧杆菌能产
钴基纳米材料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晶体的结构、形貌、表面价态、组成、颗粒尺寸等密切相关。结构形貌的不同导致活性位点暴露的不同,从而影响催化活性;金属催化剂表面性质会影响催化剂和反应物之间的吸附作用,从而影响催化活性。对于双金属催化剂,由于两种金属的协同作用,可能在物化性能上具有优于单金属的特性。颗粒尺寸的大小影响其比表面积和负载量的大小,从而影响其催化效果。所以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调控合成方法来
要想构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师首先必须精确把握高效课堂的目标特征和相应的操作要素、原则.在教学实践中,不仅把视线放在课堂上,而且应系统的综合考量教学活动,课堂下和
ZSM-5沸石基催化剂自从被人工合成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化催化等工业。对ZSM-5催化剂催化效率的讨论与研究也不断地展开。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对于ZSM-5沸石内部的客体物质的运动无法直观地观测,而提高催化剂效率的研究需要从沸石内的扩散机理寻找理论依据。而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方法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研究分子传递性质以及体系平衡的手段之一。本论文则运用分子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