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蛋白IGF1--24对损伤心肌和坐骨神经的修复作用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in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体内存在多种类型高度分化的细胞,例如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等,这些细胞的存在对维持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是必须的。病变和机械外力等原因会导致高度分化的细胞死亡,从而造成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目前,针对组织和器官修复方法主要包括器官移植、人造代替物移植以及组织和器官的再生。其中器官移植和人造代替物有着明显的缺点:器官移植的供体有限并且存在免疫排斥现象,人造代替物不能够参与新陈代谢以及存在异物反应。因此,组织和器官的再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这种方法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诱导高度分化的细胞增殖。
  在组织和器官修复再生研究中,受损心肌组织的修复一直备受关注。心脏受到损伤后,会引起心肌细胞的死亡,从而造成心脏的收缩能力减弱,最终致使心力衰竭。本课题组研发的重组蛋白IGF1-24,在前期的动物实验中初步发现对受损的心肌组织有修复作用,但其中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论文拟研究重组蛋白IGF1-24对正常大鼠及受损大鼠心肌的作用,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重组蛋白IGF1-24修复心肌组织的机制。此外,还探究了重组蛋白IGF1-24对其他损伤组织(坐骨神经)的修复作用,为将其开发为药物提供实验基础。
  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纯化重组蛋白IGF1-24,通过尾静脉在正常大鼠中连续7天注射重组蛋白IGF1-24,探究IGF1-24对正常大鼠心肌细胞的作用;然后,通过尾静脉在心肌损伤大鼠中连续7天注射重组蛋白IGF1-24,验证IGF1-24对心肌组织的修复作用;接着,对大鼠心肌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研究IGF1-24修复损伤心肌组织的机理;最后,通过连续14天腹腔注射重组蛋白IGF1-24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大鼠,探究IGF1-24对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本论文的主要实验内容和结果:
  ①将带有His标签的PET32a-IGF1-24质粒转化到Rosetta菌种中,诱导和纯化重组蛋白IGF1-24,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确定纯化的蛋白为重组蛋白IGF1-24;接着,在正常大鼠中,连续7天尾静脉注射浓度为100μg/kg的重组蛋白IGF1-24,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检测EDU,PH3和Ki67,结果表明重组蛋白IGF1-24可诱导正常大鼠心肌细胞增殖。
  ②通过连续7天注射浓度为80mg/kg的异丙肾上腺素构建大鼠心肌损伤模型,分析HE和Masson染色图的结果,结果表明心肌损伤模型构建成功。在心肌损伤的大鼠模型中,连续7天尾静脉注射浓度为100μg/kg的重组蛋白IGF1-24,分析HE和Masson染色的结果,确定损伤心肌组织被修复;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检测EDU,PH3和Ki67,结果表明重组蛋白IGF1-24诱导心肌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增殖。
  ③通过对大鼠心脏组织进行测序获得差异表达基因,运用DAVID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GO分析发现重组蛋白IGF1-24打破了心脏中的脂类代谢和糖代谢的平衡;KEGG信号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初步证实重组蛋白IGF1-24调控PPAR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
  ④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用手术钳夹伤大鼠的坐骨神经,以此来构建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并且通过坐骨神经指数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GAP-43的表达确定模型构建成功。根据SD大鼠的体重连续14天腹腔注射浓度为1.5mg/kg的重组蛋白IGF1-24,通过免疫荧检测GAP-43在损伤14天后仍然处于高表达状态,并且坐骨神经指数明显得到改善,初步证实IGF1-24促进坐骨神经的修复。
其他文献
里氏木霉具有较强纤维素酶合成能力,是目前生产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主要菌株。前期预研发现,一定渗透压胁迫能促进里氏木霉细胞内纤维素酶的合成。因此,本课题利用购买的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CICC2626)为出发菌株,构建了聚乙二醇(PEG)介导的渗透压胁迫环境,研究了该胁迫条件对产纤维素酶特性的影响,并通过转录组学解析酶合成相关功能基因的差异表达,揭示渗透压胁迫条件下里氏木霉细胞内纤维素酶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论文主要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首先,研究了不同氮源和碳源对T.re
活性氧(ROS)在植物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机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机体正常生长、分化和抵抗生物/非生物胁迫所必需的。活性氧对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增殖和致病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过量的活性氧对机体是有害的。目前,对卵菌如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疫霉中参与响应ROS胁迫的信号级联机制知之甚少。本文通过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及多组学(转录组、蛋白组和蛋白磷酸化)分析,以致病疫霉T30-4为研究对象,解析H2O2胁迫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生长、发育和致病力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致病疫霉对H2O2胁迫的响应
昆虫病原真菌作为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因其具有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友好、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大多数丝状真菌都具有两种产孢方式:正常产孢和微循环产孢,相比于正常产孢,微循环产孢产孢快、产孢量大、孢子大小均一,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在实际应用中,外界条件是不可控的,孢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如:高温、UV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孢子的活力造成影响,从而限制了其作为生物杀虫剂的应用,因此研究调控昆虫病原真菌的产孢、抗逆等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对于真菌杀虫剂研制和生物防治害虫作用重大。
  前期研究中发现
近几十年来,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原发性肝癌更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肝癌的治疗方法也日趋完善,但是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机制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研究原发性肝癌的生物学调控机制,从而获得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蛋白质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饰属于表观遗传学中的翻译后修饰,具有调控细胞信号转导、DNA损伤修复、RNA剪接等功能。而蛋白质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已经被证明可以通过改变其稳定性、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相关蛋白质的功能,从而调控
真菌杀虫剂是利用虫生真菌来控制有害昆虫的生物制剂,它主要利用了自然界物种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相比于化学农药具有靶标特异性、能在靶标害虫间传播、能杀死地下害虫、不易产生抗性、能持久杀虫、可维持生态平衡和环境相容性好等优点,已经成为农林业应用的热点。蝗绿僵菌(Metarhiziumacridum)能专一的感染蝗虫和蚱蜢,由于其寄主范围窄、环保、安全、易于批量生产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作为重要生防真菌,其抗逆性、产孢量及致病能力成为研究的重点。
  LsdA(Late sexual developmen
Ovate Family Proteins(OFPs)和Trihelix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关于OFPs和Trihelix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主要集中于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中,而对番茄中OFPs和Trihelix转录因子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依然尚未清楚地阐明。番茄不仅是世界上广为栽培的高营养高经济价值的蔬菜作物,同时也是研究肉质果实发育和成熟的最佳模式植物。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SlOFP20和SlGT16基因作为本研究目标基因,以转基因技术、定量RT-P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马铃薯枯萎病和干腐病是马铃薯生产和储存过程中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重要真菌病害,能够导致马铃薯大面积减产和采后损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o)是一种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的土传病原真菌,可引起100多种植物枯萎病的发生。因此,防治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马铃薯枯萎病和干腐病对马铃薯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酚类化合物,调节植物中的多种发
氨基酸类的生物小分子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一种碱性氨基酸组氨酸(L-His)在体液中的异常含量与癫痫,帕金森氏病、组氨酸血症等多种疾病有关。因此开发和建立简便、快速、可靠的组氨酸检测方法对于早期疾病诊断和人类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现有的众多检测方法中,基于纳米材料构建荧光传感器的检测法具有操作简单、响应迅速、成本低等优点,可用于L-His的及时、准确、高灵敏检测。
  因此,本论文采用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氮掺杂碳量子点(N-CDs、Y-CDs)和金纳米簇(AuNCs)这三种
气候变化和水体养分的富集引起淡水和沿海水域蓝藻水华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不断增加,其有毒代谢产物的产生,对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柱孢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CYN)是一种强效的蓝细菌毒素,在世界各地的水体中都有发现。斑马鱼的许多基因和代谢系统与人类高度相似。以斑马鱼为脊椎动物模型,通过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和机制研究,加深对CYN毒性、环境问题以及气候变化和富营养化造成的健康危害的认识。血管系统是体内物质运输和机体生理调节的重要通道。血管的异常变化常常导致严重的后
昆虫进化出高度灵敏的嗅觉系统来识别环境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对其生存和繁殖均至关重要。近年来,农药被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在自然环境中残留的亚致死剂量的农药同样会对昆虫嗅觉相关行为造成损伤,但其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以挥发性强的广谱杀虫剂敌敌畏对斜纹夜蛾和家蚕进行熏蒸实验,利用触角电位仪检测熏蒸对昆虫气味分子感知能力的影响,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鉴定触角和头中差异表达基因,初步揭示农药熏蒸对昆虫嗅觉系统的损伤机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
  ①敌敌畏熏蒸对斜纹夜蛾和家蚕雄性成虫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学影响